定边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农作物种类繁多。
一 种类
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
(一)粮食作物共4科17种。
禾谷类:清嘉庆时已有糜子(软硬两种)、谷子(软硬两种)、春小麦、荞麦(苦甜两种)、莜麦;光绪年又有冬小麦;近世增加黑麦、大麦、青稞、高梁、玉米(白黄两种)、粟米。现均有种植。
豆类:清代已有黑豆、豌豆、扁豆;以后增加黄豆、大豆、白小豆、红豆、绿豆、豇豆。现均有种植。
薯类:马铃薯(洋芋、山药)。马铃薯在县内向作蔬菜食用,20世纪60~70年代因缺粮,政府以五折一列入粮食,80年代以来多为加工淀粉、粉条之用。
(二)经济作物
油料:有5科8种。清代已有麻子、胡麻、芸芥,以后增加蓖麻、向日葵、黄芥、菜籽、油葵。现均有种植。
蔬菜:有7科31种。清代已有白菜、菠菜、韭菜、蔓菁(红白两种)、芹菜、大葱(红白两种)、芫荽、莲花白、山蔓菁、芥菜、葫芦、菜瓜、绞瓜、南瓜、黄瓜;以后增苴莲、青萝卜、水萝卜、白萝卜、胡萝卜、莴笋、茄子、蕃茄(西红柿)、辣椒、菜豆、莙糖、黄花、小葱、洋葱、大蒜、蒜苗等。
瓜类:除上述以蔬菜食用之黄瓜等外,尚有西瓜、小瓜、白兰瓜、哈蜜瓜、打籽瓜等。
药材:枸杞、大黄、黄芪、大麦(药用)等。近年来,甘草开始种植,效果良好。
经济作物尚有烟叶、甜菜等种植,数量无多。
二 粮食作物
定边地处黄土高原,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变化大,春迟秋早,夏短冬长,无霜期短,农作物每年只一熟。在粮食作物中,有夏粮和秋粮两类。
(一)夏粮作物
由于冬春雨雪稀少,风大沙多,夏粮作物对水肥土等条件要求较高,且抗灾能力差等原因,产量很不稳定。即如1955年,因上年冬季雪少,底墒不足,是年又逢大旱,全县播种的1.133万公顷小麦,除0.4万公顷春小麦以270公斤的公顷产收获外,0.733万公顷冬小麦颗粒无收,反贴赔种子几十余万公斤。因此,县内夏粮作物播种面积近40年来,年平均只有1.33多万公顷。总产量低的是1955年,仅119万公斤,最高的是1998年,达2065.6万公斤。
夏粮作物主要有:
1.小麦:有春小麦和冬小麦,生育周期因品种、栽培技术及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春小麦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6月下旬至7月上旬收获,生长期90至100天,主要品韩是安边春小麦和宁春4号。冬小麦一般在9月上旬播种(即白露前后),次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收获,生长和越冬期约300天,主要品种是榆林3号、8号、62——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麦累计年平均种植0.9万公顷左右,1981年以后,因冬麦收成保险系数太小,故春小麦多于冬小麦。春小麦多种在水地上,产量比较稳定,一般亩产250公斤至400公斤。1988年白泥井曾有亩产562公斤的纪录。1998年,县农业局试验地膜小麦丰产栽培模式,喜获成功,据对比试验,水地、旱地地膜春小麦每亩比露天春小麦多产100公斤和170公斤,每亩净增纯收入165元左右。
2.豌豆:山区种植多于滩地区。过去多作饲料,近年始有出口。主要品种是本地麻豌豆,其次有白豌豆。白豌豆色白粒大,品质好,但对水肥条件要求高而种植略少。
3.黑麦:1958年后,以其抗旱抗寒能力强、对土地要求不高而引进,产量低而稳定,山地区曾多有种植。但其品质低劣,且多年种植后稳产的特点逐渐退化,故80年代中期就被淘汰。
(二)秋粮作物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全县粮食作物以秋杂粮为主,占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
1.糜子:年播种面积30万亩左右,1982年超过2.67万公顷,1990年后,种植面积渐少,全县约1.132万公顷左右。一般在5月下旬播种,9月中旬收获,生长期120天左右,小日月糜子60天至70天即可成熟。目前种植的主要品种是大黄、大红、二黄、二红。山地区多在涧地铺粪条播,梁地生荒开垦后条播,故涧地所产优于梁地。北滩水地在麦收后还间有复种。糜子产量一般每公顷在五六百公斤左右,高产实验小块地上最多折合每公顷产达4420多公斤。
2.荞麦:具有生长期短、喜温、喜水、后期耐凉爽且成熟快等优点。1949年以来,全县播种面积历年平均1.8万多公顷。一般每公顷产三五百公斤,总产近1000万公斤。1988年有0.33万多公顷每公顷产达1500多公斤,最高每公顷产达2250公斤,平均870公斤,总产达2342万公斤,占全年粮食总产的30.3%,为历史最高水平。荞麦一般在6月中下旬播种,9月上旬收获,生长期80天左右。山地区种植多于滩地区,且质量优良,出口贸易颇受欢迎。主要品种是大荞麦、小荞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