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志记载,县境内过去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部分地区森林也不少。县南张崾峻、白马崾峻、樊学一带,森林茂密,野兽出没,人迹罕至。何时何因变成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无从考稽。现在,偶有塌崖滑坡,尚可见密密麻麻粗细不等的树根痕迹。县东南山区,相传明末清初尚有大片森林。新安边至胡尖山之间顺沟可以通木轮牛车,并不似现在山陡沟深,行人艰难。县西红柳沟至盐场堡,县东砖井以北至白泥井和海子梁以南,周台子、二道川向东沿内蒙边界东至堆子梁王滩子一带沙漠区,民国初年还全被沙柳、毛柳、沙蒿、柠条、踏郎等灌木林所覆盖。县中部盐场堡的水滩子、张梁及沿山畔一带,间有成片的柠条,尤以红柳沟镇和盐场堡乡、城关镇之间的硬梁、沙场、杜井、张梁一带,贺圈乡和砖井镇之间的石沟、瓦碴梁、范西湾、黄渠一带以及砖井镇和安边镇、黄湾乡之间的商陡沟、宗梁、牛长渠一带半沙地区和黄土地区的三大片柠条生长茂盛。以后因乱垦滥伐,到50年代,旧有林木已所剩无几。现在所见,均系近50年来的人工林,森林覆盖面积远不及清代以前。
林业资源
定边历代林业,史志诸书所载甚少,唯清《定边县志》有“木属、间有之:榆、槐、柳、杨、桃、杏、柴梨、桑”的记载。
据地名普查,本县以树木命名的有木瓜沟、柳树涧、榆树套、桃树梁、五卜树、红柳沟等。
现存百年以上的古老树木有:冯地坑乡李寨子的云杉,植于清咸丰年间,距今140余年。原植七株,同治年间,回军东进经此地烧死五株。今存两株,大者高12.1米,胸径50厘米、生长旺盛,小者仅高6米,树皮存半,烧痕可见。白马崾峻老坟台青杨,树龄百年,高13米,胸径40多厘米,蓄积4.5立方米。砖井镇榆树套的榆树,原属庙产,树龄130余年,蓄积5立方米。张崾峻背达崾峻小叶杨,树龄百年以上,粗可两人合抱。新安边乡三里庙榆树,树龄百年,冠幅近300平方米。
这些古老树木为散生,多植于房前屋后、庙院、地界地畔和坟茔之地。
至1949年新中国时期,本县土生土长的榆树属白榆,品种欠佳,多分枝,主干弯扭,顶枝不明显,生长缓慢;槐树属棘槐;柳树属旱柳;杨树有小叶杨(俗称背达)和河北杨(称青杨);桃树有山桃和水蜜桃之别,水蜜桃以安边东滩盛产的“黄甘桃”最佳;杏属山杏(俗称羊粪珠杏);梨有柴梨、棠梨两种;桑树,叶缘深裂,掌状,产叶量甚低,利用价值不大。县境内成片灌木林,仅臭水沙滩地有天然沙柳约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党政对林业生产非常重视,层层建立了林业专门机构,县内林业得以逐步发展。
1952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了陕北防沙林场定边分杨,后又成立了安边分场。从1952年至1956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合作造林,实行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国家资助、群众入股、按股分红的政策。先后在堆子梁小海子、郝滩乡曹坑、砖井镇任圈、贺圈乡郑圈等地营造合作林0.4万公顷,后按入股数划为国营林和集体林。
195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集体造林,全年造林面积0.285万公顷。人民公社化后,个人所有林木归集体并开展了“大兵团”造林活动。仅1958年上报造林面积即达2.75万公顷之多。时造林规模大、进度快,但浮夸、冒报现象也颇严重。
1963年以后,大跃进时收归集体的私有林木又逐渐退归原主。
“文化大革命”中,林业生产受到干扰,尤其是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掀起的“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中,社员私有树再次收归集体所有,严重挫伤了群众造林积极性。
1976年以来,逐步落实了林业政策,明确了“谁造谁有”的方针。为了解决遗留的林权积案,摸清历年来造林事业实绩,从1981年11月至1982年7月,在全县开展了以定林权、定树权、定宜林地权,查处毁林案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普查工作。由县、社联合组成工作组,逐村、逐户、逐块核查落实,共解决林、树权纠纷410起,查处毁林案件575起,给32471户落实了林业生产责任制,划拨荒山荒滩绿化地13万亩。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全县普遍将宜林的荒山、滩、沙地划片承包到户,鼓励个人造林。海子梁乡1984年将80%的荒沙、荒滩承包到户,三年造林5.3万亩,是该乡建国后34年造林总面积的1.7倍。
由于林业政策不够稳定,较长时间内林权、树权归集体所有,且长期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滥垦乱牧,林业抚育管护工作没有相应赶上,虽每年春秋两季都搞大规模造林活动,营造面积可观,但成活率不高,保存面积不大。据1974年底统计,全县累计造林面积15.21万公顷,实际保存面积2.8万公顷,保存率仅为18.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落实林权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划片承包营造办法,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营造质量提高,管护措施加强。据1989年底统计,全县累计造林面积34.56万公顷,保存面积13.17万公顷,保存率提高为38.2%。近年来,南部山区群众普遍掀起种植经济林的高潮,并且把种植经济林木作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流失,增加经济收入的一项新兴产业。种植品种尤以山杏、大扁杏、果树为最多。至1998年底,南部山区种植经济林达10余万亩。全县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指示精神,以造林灭荒为中心,圆满完成了各项林业生产任务。县政府授予白马崾崄乡1998年度“兴定绿化杯”竞赛活动优胜单位称号;授予罗庞塬乡、张崾峻乡、黄湾乡、王盘山乡1998年度“兴定绿化杯”竞赛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同时,对完成1998年度造林任务较好的樊学乡、胡尖山乡、刘峁塬乡通报表彰。
县境土地辽阔,发展林业生产的土地类型多样,适宜于多种树木的生长;①分布在滩地区的12个乡镇的7条沙带,3.31艿多公顷,植被覆盖几乎为零,适宜于白沙蒿、踏郎、花棒和沙柳等的种植;②沙带间和南部边沿有5.62万公顷平坦沙滩或沙壤土,适宜于黑沙蒿、紫穗槐、柠条、杨树、柳树等品种的种植;③沙滩地区内,间有轻中度盐碱地3.14万公顷,适宜柽柳、沙枣、杨树等品种的栽植;④县中部有风沙滩地13.07万公顷,为主要农作区,适宜营造防护林网,树种以杨树为主;⑤县东洪漫地区和山区的塘地、塬地、坝地、河川地,计有7.63万公顷,亦为主要农作区,适宜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树种以杨树、榆树为主;⑥其余南部山区有梁峁地、缓坡地和陡坡立坬地,则可大量种植柠条、沙棘等灌木。
按照本县土地条件,1949年以后,国家、集体、个人,大力植树造林,不断加强管护,防治病虫害,试验引进新品种。50年中虽屡遭天灾、人祸,多有曲折甚至失误,但大片的林木又逐渐出现。至1998年底,全县有苗圃近666.67公顷,年产苗木1000多万株,造林保存面积263.165万亩,森林覆盖率25.4%。
1988年6月,本县首次引进飞播造林试验成功,当年飞播花棒、沙蒿等600公顷,至2000年,全县累计完成飞播5.027万公顷,加上人工治沙造林,使全县近5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受风沙危害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南部山区造林保存面积达78.8万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