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工业基本情况是,民国前期,手工业呈发展趋势,到民国后期,民国县政府忙于反共防共,镇区革命,根本顾及不了工业建设。而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定边县内,不仅原有的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兴办合作工业和公营工业,既有商户市民投资,也有国家机关投资,还有政府拨款。但所办的几家工厂,解放战争时破坏殆尽,所以,建国初期只有手工业生产。从1954年起到1957年,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办起集体手工业工厂35家,公私合营工业企业一家。1958年办国营工业企业5家,同时进行“工业升级”,个体私营手工业被取缔,合作转集体,部分集体转为全民所有制。1978年以后,个体工业再次出现,手工业、轻工业、采矿工业、食品工业、电力工业等,门类较多。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51.3万元增加到1989年的3917万元,增长75.4倍。
工业名优产品有:
(一)二毛裘皮:久负盛名,蜚声全国。民国时期已成为国际市场的紧俏商品。近年来工艺改进,质量进一步提高,供不应求。
(二)山羊板皮褥子:年产15万条,全部外贸出口。
(三)三边牌全脂甜牛奶粉:1987年全省乳制品评比获质量第一名,列为创优产品。1988年列入省优秀产品,年产200余吨,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精洗食盐:县产原盐,历史以来质色俱佳,以此为原料加工洗涤精制,质纯味美,年产数千吨,除满足本县食用外,并畅销外省区。
(五)元明粉:1987年生产2400吨,打人国际市场,1988年评为省优秀产品。
(六)荞麦精粉:年可产数百吨,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七)青油:有葫麻、小麻子、花籽3个品种,清末民初已远销宁、蒙、甘、晋等省区。
(八)甘草:以其质地优良,清末民初已成为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
(九)柳编:70年代至80年代,以其品种多样,工艺精美而盛销不衰。特别是柽柳(亦称红柳)编织品,更是美观耐用,1984年在广州市场受到青睐。
(十)塑料产品:品种颇多,尤以凉鞋、农膜倍受欢迎,1988年列为省创优产品。
(十一)衬衣:县服装二厂生产的“沙梅牌”衬衣,1988年列入地优产品。
(十二)菜刀:“定”字菜刀,从50年代起,就以其钢水上好,轻便好使,锋利耐用而畅销西北五省、区和华北部分省、区。30余年盛销不衰。
(十三)定量秤砣:为国家定点产品,年产160余吨。
历代简述
明筑定边、安边、砖井3城堡,给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的有利条件,铁、木、皮、毛等专业作坊开始出现。虽遭明末战乱和清同治兵燹两次大劫难,但经光绪三十余年的恢复,到20世纪初,绒毛皮张加工制造、铁木加工、印染等已初具规模。主要手工业产品有:皮衣、皮裘、绒毯、毛毡、裤套、毛褐、毛口袋、揽包、驮包、牛皮绳、皮胶、青油等。除本地销售外,大部分输出,其中以毛毡、青油为大宗。《定边县乡土志·实业》中说:定边“土鲜土著”,光绪三十二年(1906)有匠工200余名,多系外籍。民国33年(1944)冬,定边开办织毛公所,尚从宁灵延聘织毯、织褐艺师6人,本地招收徒工15人。但定边身怀绝技的匠工亦不乏其人。光绪年间,东园子木匠高峰山,仿西安钟楼样式,制图并领工修筑县城鼓楼,以其工艺精湛而名噪一时;安边泥水匠梁有才,巧使杠杆,悬空安边街中牌楼,下加砖基,人们传以为奇。
民国25年(1936)定边解放,手工业生产与小商业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到民国35年(1946)的年间,为定边手工业第一次大发展时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