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乡镇集市
过去,定边一带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从明代至清朝初期,除定边、砖井、安边三镇外,乡间各营堡亦有官署设置及庙宇建筑,也是周围乡民交易的市场,且各有几家杂货铺、饭馆常年营业。地处商旅大道要冲的红柳沟镇,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繁华兴盛于其他各堡。乡间少数较大村庄的庙会成为临时性的集市。民国以来,堆子梁,白泥井由于教堂的设立,且又修筑了土寨,逐步形成集市。位于苟池湖畔的杨凤渠子村,也以盐利而发展成有街面的较大村庄。乡间各堡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由繁华变为萧条乃至无人居住。残垣断壁之内,由废墟变为农田。
新中国成立后,县内贸易市场仅存定边与安边两镇。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几经兴衰,未见增减。1979年以后,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个体工商户迅猛发展。为了方便群众,整洁市容,便利交通,根据统一规划,工商行政管理局在东关市场建造简易防晒、挡风、御寒棚45间,专供个体工商户摆摊设点。并在砖井、红柳沟、白泥井等12个乡镇开设了常年农贸市场。1983年投资1.7万元,新建安边西关市场,搭设交易棚28间。1984年,将东关市场由东门北侧改建至南侧环城路。翌年又开设南环路农贸市场。与此同时,市场管理部门采取巩固老市场,开辟新集市,集中资金,保证重点的方法,帮助大部分乡镇建立了市场。到1985年,全县已有20个乡镇设有农贸市场。其中除定边、砖井、安边3处为长期市场外,其余均定时逢集。
进入90年代,农贸市场发展更为迅速,乡乡有集市,镇镇有市场。滩区一般5天一集,每月6集,山区每10天一集,每月3集,各地商贩逢集赶市,运来大量日用品和各种新鲜蔬菜,与当地农民的土特产品等价交换,相互买卖,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方便了群众,到处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骡马大会
(一)县城三、六、九月会
旧志载:“东狱庙在县城东门外,每年三月二十八日赛祭,四方贸易咸集”。明万历十八年(1590),东狱庙前举办了牲畜交易会。除牲畜外,其他农副产品亦纷纷上市。三月会由此开始。清乾隆元年(1736),知县以交易会利,遂发榜定于每年三月二十、六月十五、九月十五为骡马大会期。
民国年间,骡马大会均由商会主办,会费从街面店铺抽取。期间,蒙民多来举行传统的赛马,每年骡马会牲畜约数千头。
骡马会虽无专门的经纪组织,但专业的或临时的经纪人却不少,俗称牙子。因易买易卖者多系蒙民,所以牙子亦多娴熟蒙语。马连堂、艾德云、马吉祥、陈有才、李满、万国臣、高平安等人即以牙行为业。
定边解放后,随着商业的发展,骡马会亦年盛一年。1943年10月28日,《解放日报》以“定边骡马大会盛况空前”为题,报导了定边九月会的繁荣景象。1953年,县政府将骡马大会易名为牲畜物资交流会。每遇会,四方客商云集。特别是九月会期,历来为县城最热闹的时期。1958年后逐年萧条,“文化大革命”中停止。1979年农历9月,中断了10余年的牲畜物资交流大会复兴,由工商部门主办。这次大会较往昔更盛。25天会期内,每天有上万人赶会。日有戏剧,夜有电影助兴。除县城各种商业、饮食服务业在会场周围设棚营业外,还有宁夏、内蒙的18家商业企业赶来设点经营。县属贺圈等12家供销社也来设摊卖货。会间成交大牲畜800余头。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