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三年(583)废敷州郡。
开皇九年(589)回避高祖杨坚父亲杨忠名讳,改中部县为内部县。
大业三年(607)将敷州治所由杏城移至五交城(今富县境内),内部移至现桥山镇上城。
唐
武德二年(619)七月,分鄜州的内部、鄜城二县置坊州(旧址今桥山镇上城)改内部为中部县。
天宝十二年(753)十二月,在县西南建庄川内设升平县。
天复二年(902)十一月唐叛将朱全忠遣将孔勃、李晖率兵袭击,攻克唐鄜、坊二州。
天佑三年(906)九月,唐叛将刘知俊邀杨崇本击坊卅兵,斩首3000余级,擒坊州剌史刘彦晖。
五 代
后梁开平三年(909)四月,刘知俊克坊州,坊州刺史李彦昱弃城奔凤翔。
宋
开宝五年(972)轩辕庙由桥山北麓移于今址,勒石于山,植柏树1415株。
熙宁元年(1068)撤消升平县治,辖地并入宜君县。
绍圣二年(1095)塑雕双龙千佛洞佛象数千尊。
南宋建炎三年(1129)旱,沮河竭。
元
至元二年(1265)废坊卅,中部县改属鄜州辖。
元贞元年(1295)大旱,民饥馑。
至正廿四年(1364)平章王九皋筑城于县西龙荣山,屯兵据守,明兵至,弃城北走沙漠,县丞伯颜献城降明。
明
洪武二年(1369)大旱,民饥馑。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遣使中书管勾甘赴中部祭黄帝陵。
洪武二十九年(1396)六月七日秦王遣左长茅延,赴中部祭黄帝陵。
宣德三年(1428)大旱,年馑,民饥。
成化三年(1467)飞蝗成灾。
六年(1470)建下城,将县署移至下城(旧城外)。
二十一年(1485)大旱,百姓流亡殆尽,人相食,斗米价值万钱,人口十有九亡。
二十三年(1487)七月二十三日地震,声如雷。
正德元年(1506)四月十九日,孝宗帝遣鸿胪寺丞张昱赴中部祭黄帝陵,陕西宣政司左参张勋,延安府同知徐崇德、鄜州知州梁昌、中部知县李森等陪祭。
正德元年至十五年(1506—1521),刘儒据正德年间刘鄜南所遗《中部县志》残稿,重集资料,修志成书,后佚。
七年(1512)大旱,人相食。
嘉靖十年(1531)八月二十日,世宗帝遣延安府通判梁知让祭黄帝陵。
隆庆六年(1572)知县卫汝霖奉檄筑城三百一十丈,增高七尺,宽厚一丈有余。外环砖墙,分布敌台,构五门,楼高三丈。
万历元年(1573)四月十六日,神宗遣尚宝司少卿石星赴中部祭黄帝陵。
十年(1582)大旱,人相食。
二十八年(1600)八月二十五日神宗遣延安知府徐安赴中部祭黄帝陵。
三十五年(1607)八月十二日地震,屋瓦皆裂。
十一月四日熹宗遣锦衣卫加正一品俸都指挥使候昌国祭黄帝陵。
崇祯二年(1629)正月,农民起义军王大梁所部活动于汉南及中部,洛川等十余州县,响应者日益众。中部、延安、榆林遍地皆义军。
四年(1631)五月二十九日,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李老柴率万人自合水、延安南北两路攻中部,田近奄为内应,破县城。明巡抚练国事,延绥总兵王承恩,甘肃总兵杨以兵数万围攻县城,七十日不能下。后由于李军粮尽,从西山退走,官兵入城,义军阵亡千余人。
十年(1637)秋,蝗飞蔽天,田禾被食尽净。
十三年(1640)大旱。人相食,积尸碍行路。
李自成据关中,遣刘宗敏取榆林,经中部、洛川。
十四年(1641)米价昂贵,三两银买斗米,犹售空绝市。树皮“观音土”皆食尽,民十亡八、九。
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十万大军入关,二十三日攻中部,明最后一位知县朱新
负城顽抗力竭,妻妾自缢,朱逼数岁女死,后自杀。城被义军克。
清
顺治六年(1649)抗清义军王永强战死,部将高有财占据古路村,不久清军至。义军西去,清兵肆虐屠杀。
八年(1651)世祖皇帝敬遣专官赴中部祭黄帝陵。
十二年(1655)中部知县彭圣培迁移乡里民众至旧城中,恢复旧城制。
十七年(1660)中部知县金九鼎迁衙署,捐俸银增修县城。
康熙元年(1662)康熙因登帝位敬遣专官赴中部祭祀轩辕黄帝。
七年(1668)康熙遣工部杨运昌赴中部祭黄帝陵。
廿一年(1682)康熙遣大臣至中部祭黄帝陵。
廿七年(1688)康熙因孝庄文皇后升附太庙礼成,于牛二月十七日遣鸿胪寺正卿刘楷至中部祭告黄帝陵。延安知府张伟、鄜州知州胡正著、中部知县李暄、洛川知县许廷佑、宜君知县谢裁秋等陪祭。
三十二年(1693)夏,中部知县李暄主修中部县志成书。
三十五年(1696)三月十五日康熙因当年全国歉收,为收买民心遣都察院协理院事左全都御使常继圣赴中部祭黄帝陵,为民祈福。
四十二年(1703)五月十三日康熙为五旬寿诞,黄淮堤竣工而遣大理寺少卿莫
赴中部祭告黄帝陵。
四十八年(1709)八月二十六日,康熙为皇太子废而复立,遣户部右侍郎加二级张古爵至中部祭告黄帝陵,延安知府孙川陪祭。
五十八年(1719)三月十七日,为孝惠奉皇后升附太庙礼成,康熙遣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臣吴孝登赴中部致祭黄帝陵,赉香帛官、礼部笔帖式加一级塞钦、延安府事西延捕盗同知加五级杨宗泽陪祭。
六十年(1721)大旱,民饥,斗米钱千文,饿殍载道。
雍正元年(1723)二月十五日世宗遣通政使司右通政钱以禧赴中部祭祀黄帝陵。
十一年(1733)县城设桥山书院。
乾隆二年(1737)四月十六日,为世宗(雍正)配享图丘礼成,高宗遣翰林院侍读学士世臣赴中部祭祀黄帝陵。礼部文林郎邢通、直隶鄜州知州李如沅,中部知县吴敦儆等陪祭。
十四年(1749)六月二十三日,为平金川和兹宁太后另诸事,高宗遣太常寺少卿钟衡赴中部祭黄帝陵。分巡凤邠盐驿道按察司副使永敏陪祭。赉香帛官礼部笔帖式鄂赉。从祭官员有同州府通判署直隶鄜州事赵铨,中部知县杨必名等。
十七年(1752)二月初一,为兹宁太后万寿晋号,高宗遣太常寺少卿涂逢震赴中部祭告轩辕黄帝陵。
二十年(1755)八月二十七日,为荡平淮葛尔等事,高宗遣太常寺卿熊学朋赴中部致祭黄帝陵。
三十六年(1771)中部令左国柱创立程村社学(今太贤乡程村),有学田79亩。
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七为皇太后万寿,高宗遣宗人府丞李友裳致祭黄帝陵,鄜州知州阿林、中部知县董廷楷等陪祭。
四十一年(1776)七月十四日,为阿桂平定大小金川,高宗遣内阁学士唐古泰祭黄帝陵。
四十五年(1780)三月十四日高宗七十寿诞,遣内阁学士钱载赴中部祭黄帝陵。
五十年(1785)高宗遣内阁学士胡望祭黄帝陵。
五十五年(1790)高宗遣内阁学士依兰泰祭黄帝陵。
嘉庆元年(1796)仁宗遣陕西副都统花何阿赴中部祭黄帝陵。
元年至二年,因白莲教起义,清王朝收买民心,下旨免征钱粮,中部亦免。
二年(1797)十一月二十六日,为高宗配享园丘礼成,仁宗遣户部侍郎周兴岱祭告黄帝陵。
十二年(1807)中部知县丁瀚主修中部县志成书。
是年丰收。
二十四年(1819)三月,为仁宗六十寿诞,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和桂赴中部祭黄帝陵。
二十六年(1821)正月二十四日,为皇太后寿诞,宣宗遣西安右翼副都统甘露祭黄帝陵。
三十年(1825)四月廿日,宣宗遣西安右翼副都统常春祭黄帝陵。
同治五年(1866)七月,回民起义军攻破黄陵县城,杀知县。
六年(1867)二月十七日,回民起义军攻陷鄜州城,清提督刘端冕由中部率兵攻鄜州。
七年(1868)二月十八日,清总兵周绍廉由中部调兵赴洛川围剿回民起义军,闻义军进吉子现(今属富县),有乘虚袭中部之势,周即北回,夜宿安子头(今太贤乡安子头村),二十日复攻吉子现,义军向西败退。四月十七日黄昏,义军数百骑,由双柳树镇(今双龙)经土桥急奔白水县。十八日,周绍廉命董玉春追剿,其余各部至中部分扼各要隘,以图截击。午时,又有回民义军数百骑由店头镇袭石家险,清兵至,义军闻风西去。
光绪三年(1877)旱,大饥,树皮、草木皆食尽,人相食。
十八年(1892)旱,饥,人相食。
二十二年(1896)甲午战争后,台湾民族独立领袖丘逢甲内渡,曾游中部谒拜黄帝陵,题诗中有句曰:“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
三十一年(1905)改中部桥山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四乡义学亦改为初等小学堂。
三十四年(1908)九月,同盟会陕西分会于西安大雁塔召开会议,决定重阳节秘密祭黄帝陵。会后,陕西会员16人、四川7人、甘肃2人、山西3人与广东1人分头侨装赴中部。九月九日,聚会黄帝陵前致礼敬祭,表示光复中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决心。
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爆发,数千年封建统治结束。十月二十二日,西安张风翙宣布陕西独立,十月二十七日晚,中部罗成仁、彭天寿、王中州、陈立裳、成钦隆、牛占奎等聚160余人策动革命,时镇守中部清军之一哨响应起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