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考古资料,黄陵县区域内已发现新石器时期的先民遗址48处,商周秦汉时期的遗址也发现不少。到清代,生产有新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商往贸易频繁。清嘉庆12年(1807),全县集镇发展到11个。清末和民国年间,由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灾害连年,距县城较近的土桥、太贤二镇都先后衰落,地处县境西部的迂寺、保安、上畛子、艾蒿店、双柳村5镇均相继荒废。
在古代,镇多指贸易的集镇而言。到了民国时期,镇和县以下行政机构融合为一。新中国成立后,经多灰行政区划的变更,除县城所在地设城关镇外,其余仍为自然镇状态。1984年,对行政区划作较大改变,乡作为农村一级行政单位,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较多经济发达的自然集镇,称之为镇,成为相当于乡的行政单位。1984年9月,改店头、隆坊、田庄为镇建制,城关镇更名为桥山镇。全县共有4镇。
一、桥山镇
桥山镇是黄陵县人民政府驻地,为县城。位于桥山南麓黄帝陵南边。地处东经109°15'北纬35°34'交汇处,在县境东南部,沮河下游,总面积2.65平方公里。从晋姚秦在县城内设中部郡开始,隋大业三年(607)内部县治,唐代坊州,治所明成化时,县治均设于此。明隆庆六年(1572)知县卫汝霖檄文修筑城墙310丈,今日县城雏形已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城日益繁荣,现在城内共有居民80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56人,占县城总人口的75.6%。县城内现有工厂9家,职工370人,占地8.26公顷。1989年县城工业产值486.5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96%。县城内主要街道6条,总长度为3.76公里。自来水厂1个,日供水能力49.3吨。县城绿化面积128.61公顷。主要街道两侧置小花坛,广场中央布置了路灯及花园,安装路灯60盏,修筑防洪堤1.1公里。县城内有中学1所,教师217人,学生2885名,有国营、集体医疗单位5所,床位100张;个体医疗诊所6个,商业服务职工348人,贸易大厅1座,占地5000平方米。
西包公路穿城而过,沮河绕城东去,城北桥高山耸、古柏参天,轩辕黄帝陵寝吸引着海内外游人前来观光,黄陵县城已成为全县人民政治、科技、文化、交通之中心。
二、店头镇
店头镇(又名七里镇),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沮河上游,地处东经109°05'北纬35°33'交汇处。是全县煤炭生产的主要地区。店头镇原属宜君县管辖,1956年始归黄陵,有居民84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00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是通往上畛子、腰坪、仓村的三叉要道。镇区修筑防洪堤2公里,有自来水厂1座,店头酒厂年产白酒610吨,陶瓷厂年产陶瓷20000件。森林工业、建材工业、五小工业和商饮服务业等也蓬勃发展。镇人民政府,陕西省煤炭基建公司第四工程处,陕西省194地质勘探队等均驻在这里。农历每月一、六日为贸易集会。届时,双龙、仓村、腰坪、康崖底等周围乡镇群众纷纷前来进行农副产品、林产品的交易。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传统古会日,近年来多被定为全县物资交流大会日。目前,县办的30万吨煤矿已正式投产,省办的420万吨煤矿正在筹建,秦(秦家川)七(店头镇)铁路已建成通车。店头镇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三、隆坊镇
隆坊镇(又名龙坊镇)为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北的黄直公路28公里处的黄土原面上。地处东经109°10'北纬35°41'交汇处。(相传此地为唐代养马之所),据刘儒《龙坊市会记》载:“唐马厩所也。广原奇胜,人物爱丽,北瞻鄜延、南通
,东接洛川、西控朔方,盖上郡第一镇云”。城垣筑于何代已无考,民国年间,城北门额“鄂分遗”,东门额“汾阳旧治”,南门额“平原光泽”犹存。镇区人口2271人,其中农业人口1464人,非农业人口807人,建筑用地26.17公顷,黄直公路贯通南北,镇内沥青路面宽10米,长1.4公里,其它街、巷道路长0.6公里,均为碎石路面。集中给水,埋设管道300米、供水量120吨/日,污水由暗沟排出。该镇有部分乡镇企业、手工业和作坊等。同时,设有邮电、医院、学校、商店、饮食服务行业和剧场文化站等公共建筑,农历每月三、八日为贸易集会。隆坊、阿党、太贤、仓村等乡镇及富县邻近群众到镇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每年古历三月初六是该镇传统“古会”日,今发展为较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大会日,交流会一般3天左右。
四、田庄镇
田庄镇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的黄土原面上,地处东经109°22'北纬35°32'交汇处。清同治年间,回民暴动,该镇东村赵氏曾于平原建造土城防守,余址尚存。现在,田庄镇面积18公顷,人口871人,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设有邮电、医院、学校、剧场、文化站、商店等。该镇以农业生产为主,仅有少部分手工业、乡镇企业。农历二、七日为贸易集会日。田庄、侯庄、龙首等乡镇及洛川、宜君等县的邻近群众到镇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每年的三月二十二日为该镇传统“古会”日。由于该镇仅有县道黄(黄陵)石(石堡)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