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大势
黄陵县境内地貌以黄土原、沟壑、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主要河流有从北往南流的洛河和葫芦河,自西向东流的沮河和淤泥河,其流向与地势倾向基本一致。由于沮河横穿县境,使地面发生次级分异,沮河以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沮河以南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部子午岭作西北东南走向,是高出黄土高原的基岩山地,过去统称桥山山脉,海拔在1500—1600米左右,主峰高1687米。子午岭一部分被不同厚度的黄土覆盖,在一些较高山梁则基岩裸露,山形结构状似牛背,黄陵县境内为牛背的东劂,支梁向东延伸,达30—40公里,成为次一级的分水岭。
东部为黄土原沟壑区,平均海拔1100—1200米,原面平坦,多被沟谷分割成宽1—3公里或数百米的长条形原块。
第二节 地貌类型
黄陵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的有黄土原。黄土梁峁状丘陵,河谷阶地以及石质低山丘陵等。由小到大的黄土沟谷系列也发育典型。
一、黄土原
黄陵县东部以沮河谷地分开的南北二原,属广义的洛川原的一部分,是陕北保存较好的黄土原。基底是由中生代砂岩、页岩和厚度不大的三趾马红土所构成,经早、中更新世厚层黄土的堆积,马兰黄土的披覆,形成了厚约120—150余米的黄土原。在黄土原的堆积过程中,夹杂着流水的剥蚀侵蚀作用,不同时期的黄土常以剥蚀面相触。原面平坦,坡度一般为0°—2°,边缘地带常坡度增大2°—6°。周围被沟谷环绕,边坡较陡。原边沟壑向原内溯源侵蚀迅速,不断从四周蚕食原面,使原边支离破碎,在平面上呈花瓣状,原面在逐渐缩小。
二、黄土梁峁状丘陵
主要分布于店头镇以西的广大地区,西到子午岭石质低山丘陵的东界。地貌形态以梁为主,梁顶间或有大型的孤立峁,接近主分水岭部位;以宽梁长梁居多,宽梁顶坡缓,窄梁呈鱼脊形,坡达15°—30°。黄土梁峁承袭了下伏基岩古地形的基本特征。第四纪黄土堆积东部厚,愈向西愈薄。梁峁坡上面蚀、细沟、浅沟由于森林覆盖,流水侵蚀缓慢,水土流失微弱,梁峁边缘以下的冲沟、干沟深切,黄土壁立,崩塌普遍,河沟和干沟的滑坡、泻流地很盛行,其沟的纵剖面常有石跌水,有的河沟堆积了一、二级阶地,称为沟坪地。
三、河谷阶地
洛河、沮河以及一些较大的支流,普遍发育了两级冲积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5—10米,由砂砾石、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分布较广,保存完整,多分布于河流凸岸,呈微倾斜的盾状或长条形,黄陵县城(桥山镇)即位于沮河右岸的一级阶地上。二级阶地不如一级阶地面积大,沿河谷常呈断续分布,高出河床15—25米,在大河和主要支流交汇处,往往分布连片,有的地方为基座阶地。马山和印台山之间靠沮河的一片即为二级阶地。
四、石质低山丘陵
以子午岭为主的石质低山丘陵相对起伏,一般为数十米,最大一、二百米,是古剥蚀面的残余部分,第四纪以来间歇性上升较显著,不利于黄土堆积,因而形成黄土高原中的孤岛状石质低山丘陵。这一地貌区缺乏连续的黄土披覆,仅在平缓的山坡和谷地有黄土分布,且多系次生黄土,厚度不大,由于梢森茂密,现代侵蚀比较轻微。
五、黄土沟谷
黄陵县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沟谷地貌极为复杂,常见的侵蚀沟由小到大,有细沟、浅沟、切沟、冲沟与河沟等,它们构成一种具有成因关系的黄土沟谷系列。
由于沟谷的发育,尤其是冲沟与河沟的侧蚀作用增大,加之重力作用等原因,泻溜、崩塌、滑坡常有发生。
第三节 地貌区划
本县地貌分区较为明显,东部原面区,属洛川原的一部分;西部山地区,属黄土丘陵和土石山区;河谷川道区,属沮河河谷及其阶地。
一、东部原面区
东部原面,由于沮河切割,分为南北二原。北部原区包括隆坊、阿党、太贤和仓村四个乡(镇);南部原区包括田庄、侯庄两个乡(镇)。地势较平坦,坡度一般为0°—2°。四周由于现代沟谷溯源侵蚀活跃,致使原面支离破碎,并不断在缩小。
东部原面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增产潜力较大。光照条件优越,总幅射量139.4千卡/cm2,年平均气温9.4℃,≥10℃的积温3169.9℃,无霜期172天,年平均降水630.9mm,光热和降水可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小麦和油菜的面积分别占全县麦油面积的68%和87%,烤烟种植也初具规模。该区耕地集中,人口较密,交通方便,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是黄陵县农业较发达的地区。
该区暴雨冰雹多,草场中度退度,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埋藏深,数量少,仅可供人畜用水。
二、西部山区
主要包括双龙、腰坪、店头三个乡(镇),海拔1300—1600米,是黄陵县的水源涵养林区。
本区西高东低,黄土堆积厚度呈愈向东愈厚,西部缺乏连续的黄土披覆。由基底古地貌以及现代流水侵蚀的影响,该区岭谷交织,山恋重迭,起伏不平。由于梢林茂盛,森林覆盖率达84.1%,林间草场42.8万亩,热量资源及光照时数少于其他两区,年平均气温8.6℃,≥10℃的积温2700℃,年日照时数2319.3小时。水资源较丰富,无霜期151天,适宜一年一熟。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门路较广,林内土壤为褐土,农田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肥力较高,但冬季温度低,越冬作物冻害严重,不宜种植小麦、油菜,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洋芋和豆类等秋作物。
三、河谷川道区
沮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形成东西走向的沮河川道,此外,还有洛河、葫芦河川道等。本区主要包括龙首、康崖底、桥山、阿党以及田庄等乡(镇)的部分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4.5%,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是三个地貌区中最低的一区。
河谷川道主要由河流侵蚀冲积而成,谷深120—150米,河谷中普遍发育着两级冲积阶地。
本区土地平缓,人口较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0.1℃,≥10℃的积温3600℃,光照劣于原面优于西部山区,无霜期176天,水资源较丰富,便于引水灌溉,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为主,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瓜果、花生等。本区70%的农耕地分布在河道两岸,土质沙性大,通气性较好,易耕不耐旱,蓄水保墒能力差。
四、各类地貌面积比例
山地占71.4%;川道河谷占4.1%;沟坡山台占13.8%,原面占10.7%。全县1公里以上的河沟共1621条,总长度5302公里,沟壑密度2.33公里/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