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年(1912),域内回民聚居区无一所小学。民国7年(1918)前后,回族有识之士乌日璋、冯瑞生、韩子元、孙锦云等始在小皮院、化觉巷等清真寺经堂教育基础上创办义学,讲授汉语。民国19年(1930),冯瑞生在西羊市创办私立淑德女子初级小学(1934年停办),并同其他人以回教公会名义集资,在洒金桥开办私立明德初级小学(今洒金桥小学前身),在狮子庙街开办私立崇实初级小学。民国21年(1932)10月,陕西省教育厅应冯瑞生、孙锦云、苏房山等人士吁请,批准在城隍庙后街创建了回民坊上第一所完全小学——陕西省立西安第一实验小学(今庙后街小学前身),收学生99人。民国22年(1933)改为陕西省立西安第二实验小学。民国23年(1934)更名为陕西省立西安西仓门小学,时有8个班、学生127人。至民国36年(1947),域内回民聚居区计有公立西仓门小学,8个班,309人;公立化觉巷初级小学(今回民小学前身),2个班,79人;私立保宁小学(在西仓),3个班,121人;私立明德小学,1个班,49人;私立精一小学,1个班,48人。以上5校共计21个班,学生828人,其中回民子女300余人。是年在校回民中学生70余人。
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教育。1951年,国家拨专款给回族聚居区的中小学以补助,扩大招生人数,满足回族少年儿童入学。1952年,市政府拨款新建洒金桥小学校舍,使该校教学设施成为当时市内最好的学校之一,同时选拔回族教师担任校长和教导主任。1955年,莲湖区人民政府决定由副区长马睦生(回族)分管莲湖区内的少数民族教育工作。1959~1961年,莲湖区人民政府为化觉巷小学征地另辟新址,拨款新建126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1981年区政府拨款45万元为大麦市街小学建教学楼,市政府给市三十二中(现回民中学)建新教学楼。
由于就学方便,教学条件改善,回民入学人数迅速增加。1988年,全区普通中学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1289人,占全区在校学生总数的4.8%;全区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2430人,占全区在校小学生总数的6.7%。1993年,域内回族聚居区有中学3所,小学5所,全区有在校回族中学生992人,占全区在校中学生总数的4.8%,在校回族小学生2870人,占全区在校小学生总数的6.5%。少数民族子女入学率与汉族子女入学率基本持平。回族学生集中的5所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都基本达到普及义务教育的各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