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湖区是古都西安城区之一,位于西安市区西北部,地理位置在东径108°50′57″~108°56′31″,北纬34°15′12″~34°17′39"。东与新城区接壤;南与碑林、雁塔区相连;西、北与未央区毗邻。属副地级行政区。因域内有莲湖公园而得名。面积42.9平方公里。1993年,域内有27个民族,170369户,538702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2100人,占全区人口的5.96%;少数民族,据1990年7月1日人口普查统计,有30752人,占全区人口的5.61%。国内生产总值(区属部分)实现30219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38233万元,财政收入实现10045万元,突破亿元大关。
辖区地势开阔平坦,东北部龙首塬偏高,海拔平均400米左右,处渭河冲积平原的二级阶地。属东亚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7月最热,平均气温26.6℃,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5.2℃。1月最冷,平均气温—0.9℃,极端最低气温曾降至-20.6℃。年日照时数为2038.2小时,年降雨量平均为584.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为232天。1993年,区政府下设11个街道办事处,街道设211个居民委员会,234个家属委员会,农村建有35个村民委员会。域内有大街小巷道路229条,其中有城市主干道16条、次干道23条。以西城墙为界将辖区分成东西两大块,城墙内的老市区,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民居连片,商业集中;城墙西除西关外,道路宽广,工厂林立,是建国后建成的新工业区。辖区西北部,围绕西安火车西站,建起60多座仓库,是西安及周边各省部分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一)
莲湖,是隋唐宫城、五代至民国时的府、路、道及长安县衙驻地。
隋唐,莲湖区位于宫城和皇城的西半部,域内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和驻有部分朝廷统治机构,是皇帝会见群臣、听政视事和朝廷统治机构处理国事之所,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唐末,国都东迁洛阳,西安仍是西北政治、军事重镇。五代、宋、金所置京兆府;元置奉元路;明清置西安府,治所均在西大街东段路北社会路口西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初四至次年八月二十四日,因八国联军陷京,慈禧偕光绪帝避难西安,设“行宫”于西华门北院陕西巡抚部院。其间,全国各地奏章,国家大事,均在“行宫”处理、决定。民国时期所置关中道,民国29年(1940)所置西安市政处及民国33年(1944)成立的西安市政府,治所亦在西安府原址。1949年西安解放至1993年,西华门街的北院一直是西安市人民政府驻地。另外,从后梁开平元年(907)至民国28年(1939),辖区西关、西大街今教育学院和陕西省文化厅招待所还先后驻长安县县衙。
长期的行政中心,带动了区境的经济繁荣。早在唐代,位于今西关西梢门外原西安飞机场的西市,是都城主要工商业区和国际贸易市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近代,西大街一带仍是西安最繁华的商业区。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商业才逐渐东移。
长期的行政中心,孕育人民具有优良的华夏文明。士尚气节,人多淳朴。虽回汉杂居,能团结相处。农民勤奋,坚持耕读传家;市民敬业,悉心经营工商。特别是建国后,居民亲睹共产党、人民政府的言行,深感人民当家做主之不易,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爱岗敬业,志求太平盛世。遵纪守法,心系国家安危。造就了顾大局,识大体,自强不息,为祖国繁荣富强奋斗的一代文明市民。
(二)
莲湖,具有光荣革命传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爱国学生和市民奋起响应。省立一中学生张立德在署名“秦人”的传单中大声疾呼:“吾陕西学生,素称爱国,高举义旗,焉能后人。振臂而起,作北京学生之后盾”。省立一中、三中、成德中学等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呼吁市民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商号门上遍贴“贱卖仇货”、“勿忘国耻”等标语。
1924~1926年,在西安省立三中、一中任教的共产党员魏野畴,以职业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先后在成德中学、省立一中、三中发展团员,于同年6月、12月分别建立直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西安第一、第二团支部,为西安中共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5年10月,中共北方区委安存真会同共青团中央特派员吴化之,在对西安两个团支部整顿的基础上,成立了共青团特别支部干事会,同时以报恩寺街陕西省单级师范为据点,发展中共党员,创建了西安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西安特别支部。从此,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西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时起时伏,前仆后继,开展反帝、反封建和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斗争。1926年初,中共西安特支改为中共西安地方执行委员会,并在东举院巷58号创办《西安评论》,作为党团机关刊物,宣传革命理论和中共的方针主张,为党的发展壮大,揭露军阀统治,团结工农大众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西安反围城斗争中,动员群众积极支持杨虎城、李虎臣守城,并派党团员潜出西安,到周围各县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武装,建立党的组织,配合反围城斗争。
域内冰窖巷、莲寿坊、红埠街、桃胡巷曾先后是中共陕西省委的机关驻地。1928年4月22日深夜,设在莲寿坊8号的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被国民党特务破坏,工作人员任醴、方鉴昭等6位党员被捕,虽严刑拷打,终坚贞不屈,6月17日,与由渭南捕来的冀月亭等9人,被活埋于西安北梢门外,统称九烈士。
1936年春,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在冰窖巷成立,以发展西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为主,兼管陕甘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共组织和苏北、鲁南的中共组织。并在莲湖公园建立地下联络站一一莲湖食堂。12月,撤销特支成立中共陕西省委。
“西安事变”中,党团组织宣传和组织群众支持张、杨兵谏。12月15日,域内回民在化觉巷小学集会成立“陕西回民抗日救国会”,拥护八项抗日主张,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9年冬,中共中央社会部西安情报处在大莲花池街7号建立,并于1944年在莲湖公园设立秘密联络站——奇园茶社,搜集传递情报,传播革命信息,掩护地下工作者,护送赴延安的志士仁人。1947年,借西安民众自卫总队成立之机,西安情报处处长王超北等几经斡旋,暗将这支2000人的武装力量掌握在手,为解放西安、保护西安免遭破坏做出巨大贡献。
西安解放后,莲湖区人民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在国民党政府军马鸿逵反扑西安时,积极拥军支前,并踊跃参加肃特镇反,巩固新生政权。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86年,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该区服役的金小军、张卫军、郑武军、李斌、贺勇敏等5位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为保卫祖国,壮烈牺牲。1989年,在首都执行平息政治风波斗争中,该区44中学生服役战士王小兵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忍辱负重,遭暴徒残害,被中央军委授予“共和国卫士”称号。
(三)
莲湖,回族人口居全省县、区之最。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域内有少数民族26个,30752人,分别占省、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9.76%和46.46%。其中回族28762人,分别占省、市回族人口的21.97%和53.51%。 回族人口之多列全省县、区之首。
莲湖区回族多集中居住于北院门、化觉巷、西羊市、大皮院、小皮院、大、小学习巷、洒金桥、庙后街等街巷。莲湖区回族源于阿(拉伯)波(斯),起于隋唐,虽千余年与汉族共处,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特点。他们热情好客,衣着朴素,善操饮食,喜练武术,创制了腊牛羊肉、牛羊肉泡馍、灌汤包子、甑糕等一系列具有地方回族特色的风味食品,先后涌现出铁彦彪、穆子杰、马振邦、赵长军等全国有名的武林高手。
历代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曾使回民倍受歧视。明清统治者,对回族人民实行高压、歧视政策,称回族为“回夷”。回民犯罪,罪加一等,并生造“”字,侮辱回民。针对明清王朝的高压、歧视政策,铸就了回族人民倔犟、刚烈的性格和富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域内回民积极参加西安起义战斗。在抗日战争中,回汉人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1937年,回族知名人士马德涵受周恩来之托,利用其为马步青家庭教师之谊,亲赴兰州向马步青阐述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愿望,促其按伊斯兰教义多行善事,释放西路红军,取得成效;并先后积极参与成立“陕西回民抗日救国会”、“各界抗敌后援会陕西回民分会”、“西安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等抗日救亡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9年6月,马家军企图向西安反扑,马德涵等以西安全体穆斯林名义发表《西安穆斯林告马家军官兵书》,促其顺从民意,停止反抗,弃暗投明。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政策,莲湖区回族在政治上得到平等,经济上得到发展,文化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巨变,回汉团结,为莲湖经济的发展和城区的建设,齐心协力,同做贡献。1988、1991、1993年,莲湖区先后被国务院、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