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扶风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扶风县地质构造概况(1)

2012-8-2 19:19:39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第一节 地层及地质发展简史
    本县全境属我国华北地层区,以黄堆—巩村为界,县境山区、平原分置于它的不同分区与小区,前者处于陕甘宁盆地边缘地层分区,平凉—永寿地层小区之东南段;后者居汾渭地层分区,渭河地层小区之北侧。县区最老的地层是10亿年前蓟县纪的杜关组(或冯家湾组),当时本区处于滨海—浅海或开阔海湾的潮间地带,留下的沉积岩为灰—深灰色,中厚—厚层状普遍含燧石结核及条带的粉晶白云岩,夹少量砂岩及绢云板岩,但它们在本县境内出露不多,仅在北山的南部边缘零星见到。扬子运动使本区抬升为陆,在距今10~5.7亿年间的青白垩纪、震旦纪经受剥蚀作用,其中7.2亿年前后,气候严寒,在本县及邻区局部留下少量冰川产物——罗川组冰碛砾岩。
    距今5.7~4.6亿年间的早古生代时期,本区又随着华北地块全面下沉,成为华北广阔浅海南缘地区,留下滨—浅海特征的沉积物及丰富的古代生物遗骸,北山地区大部分岩石就是由这—时期的沉积物所形成。寒武纪初,本区气候干燥,经历晚元古界漫长的剥蚀夷平作用后,本区已达准平原化,海水从西漫入,沉积形成滨海特征的有明显生物记载的辛集组,这是下寒武统最底部地层,为浅灰紫色略带浅粉红色,中—薄层含磷砂岩及薄层磷块岩、灰岩,普遍含三叶虫及腕足类化石,此为本区最早的显形动物形态,但地层总厚仅3~5米。随着海侵范围的扩大,在下寒武世中期形成昌平组,为灰至深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及砾状灰岩,厚10米左右。晚期形成的地层通称馒头组,为浅灰紫、土黄、浅粉红色薄层泥灰岩与紫灰色页岩互层,夹灰岩、石英砂岩,厚40米左右。距今5.4~5.15亿年的中寒武世,海水进一步加深,本区由滨海逐渐向浅海环境演变,成为三叶虫及腕足类喜居的场地,早期沉积形成紫红、暗紫红色页岩夹粉砂质页岩、深灰色灰岩、鲕状灰岩、泥灰岩及石英砂岩,厚40米左右的毛庄组;中期沉积形成徐庄组,其下部为粉砂质页岩夹结晶灰岩、粉砂岩及灰岩,上部为暗紫、紫红色粉砂质页岩夹薄层泥灰岩、鲕状灰岩,总厚达100米左右;晚期沉积形成张夏组,为灰、深灰色厚层结晶灰岩,鲕状灰岩,夹沥青质臭灰岩及黄绿、灰绿色千枚状页岩,厚70~170米。5.15~5亿年前间的晚寒武世时期,本区处于浅海环境,以崮山组为代表,为紫灰、浅棕红、灰黄色薄层泥灰岩夹深灰色结晶灰岩和薄层灰岩,厚90~170米。
    距今5~4.6亿年间的早中奥陶世时期,本区继承了寒武纪时的稳定浅海环境。生物除三叶虫、腕足类外,尚有头足类、腹足类、珊瑚及笔石,下统为水泉岭组,由灰白、褐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灰褐色白云质灰岩夹浅灰、灰黄色泥灰岩及细—粉砂岩组成,厚60~170米。中统的下部为3道沟组,由较纯的深灰色厚层块状致密灰岩组成,局部含泥质具豹皮状结构;上部为平凉组,由轻变质的灰绿色页岩、含砾页岩夹硅质灰岩及粉砂岩组成,由于构造影响,地表出露厚达1000余米。4.6亿年前后的晚奥陶世初,本县全面上升隆起经受剥蚀,只在局部低洼地带堆积了形态、成分各异的砾岩、角砾岩,俗称“唐王陵砾岩”,在本县瓦罐岭一带断续出露。
    此后,在志留、泥盆、石炭三纪及早二叠世的2.2亿年时期内,本区又经历漫长的夷平作用,至今2.4亿年左右的晚二叠纪初,始由东而西逐渐下降,成为陕北盆地的南缘地区。当时地势南高北低,古秦岭是低山,本县为山前平原,县境北为广阔的河流及淡水湖泊,气候由温暖潮湿趋向干燥炎热,但植物仍较繁茂,只因后期抬升剥蚀,县境内未能保存当时的沉积物,仅在县境以北的麟游县境才大面积出现。
    距今2.3~0.7亿年中生代时期,本县基本上继承晚二叠世时期的地貌景观,是陕北盆地与秦岭山区间的过渡地带,该时期的沉积物在县区境也同二叠系一样被剥蚀罄尽,从邻区地层推知,在早三叠世初曾有过一次由东而西的海浸,本县处于滨岸地带,县北经川、麟游一带有海陆交互的沉积,随后海退,在中晚三叠世成为内陆盆地的河、湖环境,气候由半潮湿转温暖潮湿至半干旱,1.95亿年前后的印支运动使本县全面上升,早侏罗世处于剥蚀时期,形成起伏不平的丘陵,气候半干旱。中侏罗世转向温暖潮湿,县境以北又相对下降成为河流—滨湖环境,植物繁茂形成煤层,中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使本县和秦岭全面抬升成为剥蚀区,气候转向炎热干旱。1.35亿年前后的白垩纪初,又随着整个渭北盆地而下沉,成为河漫滩、河、湖岸滨环境,而南侧秦岭仍在隆起,南北升降差异趋向显著。至早白垩世末,县境及渭北盆地连同秦岭才整体上升,遂结束了南高北低的山前平原景观及渭北盆地洼陷历史。
    距今7千万年的第三纪初,晚期燕山运动,使本县面貌大为改观,往日连在一起的秦岭、渭北盆地开始解体,萌生现代地貌景观的雏形,中间出现渭河洼陷,南北呈现两山对峙局面,此时,县境被黄堆—巩村断裂分解为升降回异的两个小区。随着喜山运动的发展,其北侧缓慢上升经受剥蚀,形成北部低山山地,古生界露出地表;其南卷入渭河沉陷带,接受沉积成为平原、河、湖。隔河相望的秦岭逐年上升,迅速成为巍峨大山;渭河洼地在不断深陷、填平,致今日累计堆积厚数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使县境内这一地段的第三系及古老地层均被深埋地下。它的最上部,被第四系不整合覆盖的地层是上第三系上新统早期的灞河组,在黄土台塬区埋深为180~270米,顶面高程为579~408米,在洪积扇区埋深为252~282米,顶面高程为578~402米,水文钻孔现已揭露的灞河组厚在154米以上,为浅棕红、浅棕黄色粘土、亚粘土、夹棕黄、褐黄色薄砂层,粘土致密坚硬,含砂砾和红色粘土块及钙质结核,并夹灰绿色条纹。上新世中期的构造变动,使本县抬升经受剥蚀,晚上新世在局部低洼处沉积棕红色粘土,厚仅14米。称蓝田组。深埋的其它新老第三系在东西两侧的关中邻区都有出露,其下第三系由底部固结成岩较好的砂、砾岩及中部红河组,上部白鹿原组构成,后二者以灰绿色砂岩夹棕红色粘土岩为主。据动植物化石记载,当时植物以柳杉、杉、杨梅等亚热带木本为主,动物有两栖犀、猴、兔等,沉积物反映出当时处于亚热带、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可能属于潮湿气候带中的冲积平原。且显示由河流逐渐向湖泊转变。上第三系由冷水沟组、寇家村组、灞河组、蓝田组构成,主要为一系列黄棕色砂砾岩,棕红色泥岩互层,富含哺乳类、软体动物化石,是在干燥和潮湿季节交替下的河湖沉积,气候有由湿润变干燥趋势,具半干旱而温和的大陆性特点,植物多为近代化温带地区类型,种类繁多,下部木本植物多,上部草本植物多。反映向草原方向发展,有三棱齿象、柄杯鹿、利齿猪、古长颈鹿以及三趾马等栖息游荡。水体中有鱼、龟、蚌类活动,同时富含轮藻。最近200万年来的第四纪时期,总体上继承了第三纪时的地质作用,本县北部山区仍以剥蚀作用为主,南部平原继续接受堆积,渭河漫滩地区最大堆积厚度可达600米,由下而上可分为四个统:
    一、下更新统(Q1):分布广,但多被覆盖,仅在沟谷边缘零星出露,不整合覆于基岩或第三系之上,可分上下两层,上部为风积(),由橙黄、黄褐色黄土状土,夹4~6层密集的古土壤组成,每层古土壤底部有大量钙质结核或钙板,厚15~30米。下部自北山前至南部渭河岸依次为洪积(),冲、洪积()、冲、湖积()层,洪积物为浅黄、褐黄、棕黄灰色沙砾、卵石,含漂石、亚粘土、亚沙土,厚80~120米,冲、洪积层为褐黄、浅棕黄、棕红、褐灰、灰绿和黄绿色亚粘土、亚沙土与沙砾卵石互层,含钙质结核或钙板,粒度由西向东变细,厚70~276米,埋深105~123米,顶面高程506~673米。冲、湖积层为灰、灰绿色沙、粘土、亚粘土、亚沙土互层,埋深140米,厚155~360米,顶面高程390~468米。关中一带已发现的这一时期(距今115万~200万年)的哺乳动物化石多达26个种属,其中以丽牛、三门马、四不像鹿最繁盛,并残存有第三纪末期的三趾马、长鼻三趾马、大型真鹿。植物方面以云杉、冷杉、松、榆、朴占优势,经历了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4个发展阶段,气候也经由温凉→温暖湿润→温和潮湿→寒冷阴湿的变化过程。
    二、中更新统(Q2):分布广,亦仅在沟谷底部出露,可分下、中、上三个亚统:
    1.下中更新统:上部为风积层(),由褐黄或黄褐色黄土状土夹19层古土壤组成,厚30~43米。下部自北而南为洪积层(),冲、湖积层(),前者为棕黄、灰黄、黄和棕红色亚粘土及含泥的沙砾、卵石夹漂石,厚12~150米。后者为棕黄、褐黄及浅棕色亚粘土、亚粘土与沙砾卵石,厚32~56米。
    2.中中更新统:上部为风积层(),浅黄、褐黄或黄褐色黄土状土,夹三层古土壤,厚10~17米。下部北侧为棕黄、浅黄及棕红色沙砾、卵石、含漂石、夹亚粘土的洪积层(),厚3~45米,埋深45~110米,南侧为7米厚的浅黄、灰黄色沙砾卵石与亚粘土冲积层()。
    3.上中更新统:上部为黄褐或灰色风积黄土状黄土,夹4层古土壤(),厚20~35米,下部北侧棕黄色沙砾、卵石、含漂石、夹亚粘土洪积层(),厚3~55米,埋深33~55米,南侧为棕黄色沙、砾、卵石和亚粘土冲积层(),厚13米,分布于渭河三级阶地。
    中更新世时(距今20~115万年),关中地区开始出现会使用和加工简单石器的人类,如著名的“蓝田猿人”即是,已发现的哺乳动物达62个种属之多,如犀、鹿、狼、獾、豺、虎、猪等动物群,已明显接近现代种、属。植物以桦、朴阔叶树种占优势,草本植物也相当繁茂。气候波动较大,具半干旱而温暖特征。
    三、上更新统;上部为灰黄、淡黄色风积黄土层一层古土壤(),厚10~13米,漫覆于本县绝大部分地表者即是;下部为灰黄、褐黄色含泥沙砾卵石、漂石、夹亚粘土透镜体的洪积层()组成二级洪积扇,厚1~35米,埋深9~23米,冲积层组成水河、漆水河二级阶地。此时(距今6~20万年),漆水河、水河水系已具初貌,除现在已经灭绝的披毛犀、河套大角鹿等,还有虎、狼、野马、野驴、斑鹿等现生种。人类进化成新人,但从发掘出的石器考证,加工还很粗糙。平原上还一度出现云杉—冷杉林,可知当时年平均气温较现今低8℃,似存在冰期,其后逐渐演变为温暖期,气候由温冷变干温,平原重新发展成草原。
    四、全新统:洪积层()组成一级洪积扇,厚2~11米。上部冲积层()分布于河漫滩,厚7~20米。下部冲积层()分布于一级阶地,厚12~36米。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扶风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法门寺
扶风县法门寺塔 扶风县地主庄园 温玉珊公馆 扶风县乔山
扶风县文庙 扶风县多贤书院 扶风县县衙
扶风县县城 扶风县其它寺庙 扶风县温泉山庙
扶风县净光寺 扶风县龙泉寺 扶风县凤泉寺
扶风县天合寺 扶风县清真观 扶风法门寺文化景区
扶风县美食 更多
扶风县民间小吃:扶风一口香
扶风县民间小吃:扶风烙面皮
扶风县民间小吃:扶 扶风县民间小吃:扶
扶风鹿糕馍
扶风县特产 更多
扶风鹿羔馍
扶风鹿羔馍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扶风县地理位置与区域面积
·扶风县区域开发
·扶风县建置沿革
·扶风县县城介绍
·扶风县集镇介绍
·扶风县科学技术概况
·扶风县文化艺术特点和问题
·扶风县文化事业单位概况
·扶风县文化艺术活动设施概况
·扶风县文艺团体概况
·扶风县群众文艺活动主要活动
·扶风县文艺团体概况
·扶风县新闻广播、电视概况
·扶风县文化市场管理概况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