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集镇初设时,只是农民交换物资的固定场所,建筑设施不多。
明代有集市12处:县城有东街市、西街市、北街市;四乡有崇正镇市(今法门镇)、杏林镇市、绛帐镇市(俗称齐家埠)、伏波镇市、文殊镇市(今揉谷乡新集村)、召宅镇市(今杏林镇召宅村)、天度镇市、茂陵镇市(今五泉乡茂陵村)、召公镇市。
清顺治十八年(1661),有集市8处:城中西街市,单日集;崇正镇市,双日集;杏林镇市,双日集;绛帐镇市,双日集;文殊镇市,单日集;召宅镇市,单日集;天度镇市,单日集;召公镇市,单日集。光绪三十二年(1906),集镇增至9个,除县城外,有8大镇,多数集镇仅一条街道,沿街摆设摊点。集镇大小不一,商号、作坊数量不等。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有大镇6个,以绛帐镇最为繁荣,有商号、摊点110家;杏林镇有染业、粮食业等30余家;天度、召公、午井、崇正镇,均各有粮食店、杂货铺数十家不等。集镇一般建筑密度较大,街道狭窄,街民农民杂居,土筑道路。主要建筑为寺庙、戏楼和小学。房屋多系梁架式砖土木结构,前高后低,木面板楼。
建国后,集镇多为乡(镇)人民政府驻地,有供销社、信用社、邮电所、学校、医院(卫生院、所)、兽医站及社办工厂和商业、服务业等,多数修筑了剧场,成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其中主要者有县城、法门镇、绛帐镇、杏林镇、召公镇。
法门镇。位于县城北10公里处,因有法门寺而得名。从民国至今,一直是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建国后,对原横贯东西的崇正街进行翻新、拓宽,铺成沥青路面。街东南建有汽车站,有客车通往县城、绛帐、天度、南阳、黄堆、西安、宝鸡等。1985年有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单位29个,村委会2个,人口4303人。1987年法门寺塔下地宫发掘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开发法门寺旅游区。至1990年,省、市、县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共投资5000多万元,搬迁农户585户,腾出建设用地509.5亩,建成面积1237.5亩。有工厂、商店、旅店、饭店、银行、学校、医院等单位200余个,人口6993人。
修建后的法门镇保留并开辟了东西崇正街和南北宝塔路、岐阳路以及连接宝塔路、岐阳路的宝西路和南环路。宝塔路直通法门寺,利用6米自然高差,设三级台阶。路长300米,宽30米,中间8米条石,两侧各11米绿化带,种植合欢树、松树、柏树等,路间还修建牌楼和假山各1座,形成绿荫覆盖、幽雅芳香的环境。寺院与宝塔路的交接处为广场,是旅游者活动中心。驻镇和镇属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主要分布在崇正街、岐阳路和宝塔路。
至1990年底,法门镇共修混凝土路面30652平方米,铺沥青路面1600平方米,安装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2591米,砌筑排水涵洞824米,修日产1200吨水厂1座,安装给水管道4200米,架设高低压配电线路3250米,安程控电话270门,交换机1套,架设400对石油膏管道电缆3000米。
绛帐镇。本县渭河北岸的重镇,位于县城南16公里处。明代即已建镇。民国时,由于陇海铁路过境,商业最为繁荣。建国后,绛帐街和绛帐火车站自然形成两处集镇,14021人。绛帐镇面积1平方公里,一条东西街道,有工厂、商店、学校、医院、镇政府等单位15个,村民委员会2个,村民小组13个。绛帐火车站面积1平方公里,一条东西街道,长2公里,水泥路面,车行道宽6.8米。宝鸡市绛帐社会福利院驻街路北,陕西省扶风氮肥厂在铁路南,街东建有宝鸡汽车运输公司绛帐汽车站,街两侧驻有本县各大公司、工厂、商店、学校、医院、旅社、饭店、汽车站、火车站等单位102个。
杏林镇。位于县城东15公里处的西(安)—宝(鸡)、天(度)—绛(帐)公路交汇处。面积1平方公里,一条东西街道,有工商企业、文化教育、镇政府等单位18个,村民委员会1个,村民小组12个,5289人。
召公镇。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面积1.6平方公里,一条东西街道,有工厂、商店、学校、医院、饭店、理发店、镇政府等单位28个,村民委员会1个,村民小组8个,共37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