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梁山屏倚北部,三河(泔河、漠谷河、漆水)从县境东、中、西三个部位由北向南流经北、中部地区。全境西北高而东南低,地貌形态有山地、丘陵、黄土高原和河谷阶地。按地形可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为浅山丘陵沟壑区,海拔650~1467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9%;南部为黄土台原区,地势较平坦,稍有波皱起伏,并有较多的宽浅洼地,海拔520~650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1%。
本县地貌形成除地质构造运动,水力、风化、重力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是现代地貌形成和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建国以来,在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人工地貌中,最为突出者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北部修梯田、打坝淤地;中部渠路过沟填方,平整土地。对减弱地面径流对地表的侵蚀,起着积极作用。如沙沟、赵见沟、御道沟等浅沟开始隐形。二、主河道截流筑坝封沟建库,河床抬高。宝鸡峡、羊毛湾干、支渠横织东南,使地貌形态有新的变化。三、有的山区搞农田基本建设,缺乏保护措施,使植被破坏,原面径流下沟,沟壑侵蚀加剧,沟头延伸,地貌渐变。
地貌分区及山脉走向
乾县一半平原,一半丘陵沟壑,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地貌单元。
南部黄土台原,面积200.3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0.3%。西北高、东南低,原面完整,比较平坦,但有较多的侵蚀宽浅凹地。这一地貌分区使县南部隆起一巨大黄土原面,本县人称之为南原,分属大墙、薛禄、马连、姜村、王村五个乡镇。原面延伸至兴平、武功县界附近,地势渐低,马连乡的南上官(村)海拔仅514米。
中部带状平原,面积298.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0.24%。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坡降2.5%~5.0%。在河流和冲沟口一带呈现明显的近期黄土洪积扇堆积地貌。这一分区为一东西向带状洪积扇平原,包括6个乡的全部及5个乡的大部。乾县县城坐落于平原中部北侧,漠谷河东畔。平原南侧的梁村、杨汉、大杨、灵源南缘,为一狭长的洪积扇洼地(亦称肖河滩)。洼地西端的周城乡窦村漠谷河谷底,海拔仅476米,为县境内最低点。
北部浅山丘陵沟壑地带,面积487.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9.46%。地形比较复杂,可分为河谷阶地、黄土丘陵、黄土构造斜坡带、黄土沟壑梁峁、山前洪积扇裙、基岩山地等六个类型。
梁山横亘于县北,为境内各山之祖脉。位于县城北8里处是梁山主峰——乾陵,正南两峰对峙,北一峰最高,海拔1047.9米。东与九嵕山比峻,北与五峰山相映,南与终南山遥拱。梁山之左,延为高岭。迤于东北有白家山(在上陆陌)、鸡子堆(唐僖宗靖陵所在)、清凉山(铁佛寺东)。山冈隆起,不甚高峻,此为东支。西逾漠谷有丁家山(在大桥),往西为高寺山、石牛山(在何家原),南折而为黑山、方山、尖山,皆梁山之西支。石牛山尚成高阜,其他多为小丘土岭,有的已垦殖,夷为平地。其北为阳峪岭、吴山,绵延至西北为瓦子岗、庄子原,再延而南折为秋蝉山,统属梁山之北支。东北逾泔谷数里,接永寿、礼泉界,山势突兀,五峰并峙,为五峰山,此梁山之别阜。高与梁山主峰相伯仲,海拔1467米,为县境内最高点。
北部河流附近,因受流水切割,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出现好多原、嘴、坪、坡。如石牛何家原、吴店庄子原、梁山吴家嘴、阳峪曹家坪、峰阳朱家坪。这一分区从石牛、四冢顶、西金村、田家坳一线往南,出现一宽2.5公里左右的黄土构造斜坡带。至龙塘沟、周张堡、县城北门外,黑豹峪、杨家庄一线,地势明显下降,海拔为7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