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城乡建设
乾县县城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修筑以来,历时1200多年,一直是乾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五代、后汉、明、清各朝均对城墙多次修复加固,城内主要建筑除官廨、学址、营棚、仓驿、铺行、民宅外,尚修有不少寺庙、楼阁及牌坊。辛亥革命后,县城无大兴建,仅民国17年(1928)修筑了中山公园和卫生泉。至50年代初,几条主干大街房屋破旧,大部倾斜,街巷窄狭,道路不平。仅正街和南、北十字有几十家私营商号,四街散布有几户作坊,城内北部空旷,多为耕地,有些群众还凿地窑居住,无异于乡村。
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县城建设发展缓慢,除将几条主要大街拓宽为15米外,建筑物多系维修很少新建。70年代初始有楼房出现,但仅有百货公司、县织袜厂职工楼等几座零散分布于东大街。自80年代起旧城改造有了新的发展,将上家巷拓宽建成商业街,建成了北斗村居民小区,开辟了私营工业区。90年代以后,县城改造和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1994年抓试点,1995年大拆迁,1996~1998年大建设,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先后完成了东、西、南、北大街及风水台街、小东街、桥梓口街、泰山庙街、步家街等几条主要街道的拓宽和路面铺设,并新建了东新街、黉学街,修筑了南环路、东环南路、东环北路、东二环路,基本形成了县城主干街道七纵七横的棋盘状格局。新建了供群众休闲娱乐的人民广场、金三角广场和东新街广场,一条集旅游、购物、食宿、娱乐为一体的西兰大街不夜城正在兴建。古城四周相继建起了许多居民小区和农民新村,城北、城西两条旅游专线,把古城和乾陵连为一体,使乾县城的规模由原来的3.15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一座城陵交相辉映,以旧城为依托,开发新城区,辐射工业区、商贸区、旅游区的现代化开放城市已具雏形。
县城的建筑风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成效斐然。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县医院门诊大楼、邮电大楼鳞次栉比;人行大楼、农行大楼、工商行大楼、电力局大楼和乾陵大酒店、裕华宾馆、大金元大酒店比肩竞雄;居民住房除集资建筑多幢大楼外,庭院式小楼房蓬勃崛起。这些建筑设计新颖,装修一新。县城交通四通八达,除312国道穿境而过外,尚有乾普、乾扶、乾兴、战备等几条干线,仅每天发往西安的班车就达百余辆(次),客流量上万人(次)。排水给水工程基本健全,自来水输水工程自成体系。电力供应充足,有110kV变电站一座,1997年还建成了西北地区电力系统惟一的县电力调度所,实现了自动化微机管理。电信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2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1994年正式开通使用。1999年市话用户已发展到8447户,普及率达到21.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3500多个,主要街道装了IC卡公用电话机。有线电视也普遍入户。主街都安装了路灯,大的十字建立灯塔和交警台,市内交通井然有序。通过植树和栽花种草,使县城绿地覆盖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1999年乾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
乾昊的乡村50年代前除薛禄、临平、梁村三个镇有少数店铺和作坊外,其余均保持着昔日农居村落的旧貌。南部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的“一边倒”厦房,北部多以窑庄为主,交通极为闭塞,街道凹凸不平。80年代开始分期制定并逐步实施村镇建设规划,历经十多年,面貌有较大改观,各乡镇政府所在地都出现了楼房,特别是乡村学校楼房更为引人注目。全县有6.2万户农民新建或改建了住宅,出现了薛仵、大马等一些群体建筑整齐划一的新村。交通状况亦有较大改善,1990年建成了全长247.48米的漠谷大桥,方便了临平等西部乡镇的交通。不少乡村还修了沙石路。90年代以后,农村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乡村建设日新月异。在继续做埒乡镇规划编修的同时已开始运作自然村的规划编修,13个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均有明显进展,以薛禄、临平、峰阳尤为突出,拓宽了的街道两旁楼房林立,新建的专业市场配套设施齐全。全县新建油路806.6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沙石路。峰阳、注泔两镇还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乡镇都开通了来往县城的班车。农用电话总户数发展到4141户,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4部。全县村村通了电,并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农村供电步入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古往今来,勤劳朴实的乾县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乾县人民为创造现代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续写了新的乐章。在新的世纪,54万乾县人民必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扬长避短,奋发进取,为建设经济强县而努力奋斗!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