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境内的漆水、漠谷、泔河流域,有十多处新石器时代村落文化遗址。又据史传,乾地属古郮国,这说明五六千年以前就有先民生活在这里。
周兴,本境为岐周之地。后属京畿,周人长期经营,人口不断增殖。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社会制度大变革,生产迅猛发展,好畴县人口达几千户。
西汉实行与民生息政策,减轻赋税,又移民关内,充实畿辅,好畴为三秦胜地,人口约7000余户,近3万人。东汉至魏晋,战争频繁,灾疫交织,百姓流徙,户口减损大半。
隋代实行均田制,授民以田,恢复生产。唐代前期,国势强盛,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空前繁荣;唐高宗葬于乾陵后,设乾陵署,置奉天县;唐德宗避朱泚之乱于奉天后,升奉天为赤县,并给复(免除赋税徭役)五年,城中十年。经济上升,人口增殖。
安史之乱后,人口大减,“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五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萧条,人口衰减。宋初,招抚流亡,鼓励垦殖,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成倍增长。金至元初,少数民族初入中夏,兵威所加,民多流亡南方,人口锐减。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以乾州及安西诸县,设总管府,督屯田,人户逐渐有所增加。明初诏迁山西、河南等地人户至乾境,明代乾州军屯比较突出,今各城、营、堡、寨的村子,多系当时军户形成。按清雍正三年《乾州志》记:明初,计户2659,计口24100。崇祯初,李自成起义,关中战乱。崇祯十四年(1641),晋陕豫三省大旱,乾地亦甚。明末清初,畎亩蒿莱,人烟稀微。明代270余年间,人口增长几经起伏。按《乾州志》,明末人口28980人,比明初增4880人。清代前期,国家比较富强,人民生活安定,人口增长。据范紫东《乾县新志》,清康熙五十一年,共计30550口;雍正之初,计20500余口(以钱粮之丁额为人口之额数,不复实地调查)。道光三年(1823)调查人口,达156000余名。清代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加之同治年间回汉战乱,光绪二十六、二十七年大旱,人口减损甚大。辛亥革命至民国16年(1927),人口逐渐恢复到前清时的数额。据民国17年(1928)的人口调查统计,男92058人,女77442人,共计169500人。此外迁往甘肃等西北诸地者,计3214人。民国18年(1929)到21年(1932)期间,旱、匪、兵、病、蝗,天灾人祸,交相为害,人民死亡转徙,损失甚巨。据民国18年(1929)11月23日统计:乾县原有169498人,死亡30474人,出外逃荒27893人,先后收容被父母遗弃的儿童250多名。民国27~30年(1938~1941),几年间,豫东惨遭水旱灾害,难民逃往陕西。流徙乾具安家落户者,不计其数。
1934~1944年乾县人口统计表
┏━━━━━┳━━━━━━━━━━┳━━━━━━━┳━━━━━━━┓
┃ 年份 ┃ 总人口数(人) ┃ 男(人) ┃ 女(人) ┃
┣━━━━━╋━━━━━━━━━━╋━━━━━━━╋━━━━━━━┫
┃ 1934 ┃ 103748 ┃ 55516 ┃ 48232 ┃
┣━━━━━╋━━━━━━━━━━╋━━━━━━━╋━━━━━━━┫
┃ 1935 ┃ 122863 ┃ 66617 ┃ 56246 ┃
┣━━━━━╋━━━━━━━━━━╋━━━━━━━╋━━━━━━━┫
┃ 1937 ┃ 121354 ┃ 66978 ┃ 54376 ┃
┣━━━━━╋━━━━━━━━━━╋━━━━━━━╋━━━━━━━┫
┃ 1938 ┃ 123315 ┃ 69071 ┃ 54244 ┃
┣━━━━━╋━━━━━━━━━━╋━━━━━━━╋━━━━━━━┫
┃ 1939 ┃ 122742 ┃ 66794 ┃ 55948 ┃
┣━━━━━╋━━━━━━━━━━╋━━━━━━━╋━━━━━━━┫
┃ 1940 ┃ 131178 ┃ ┃ ┃
┣━━━━━╋━━━━━━━━━━╋━━━━━━━╋━━━━━━━┫
┃ 1941 ┃ 135077 ┃ ┃ ┃
┣━━━━━╋━━━━━━━━━━╋━━━━━━━╋━━━━━━━┫
┃ 1944 ┃ 139722 ┃ 72410 ┃ 67312 ┃
┗━━━━━┻━━━━━━━━━━┻━━━━━━━┻━━━━━━━┛
由以上情况看出,几千年来,乾境人口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发展过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是其自然发展特征,另外,人口的发展还受社会、政治、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制约。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则生殖随之浩繁;战乱灾年,生民涂炭,则人口随之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