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期间,乾县医疗事业以中医私人开业为主。中医人员各具专长,自成一家。清末民初,回族人刘三(外号刘麻子、回回刘三),在县城挂牌行医,精通中医内外科,声誉颇高。高墙村何兴元,精通中医内外两科,脉理精深,远近闻名。民国期间,县城有吴让山、杨桂林、宋志俊、李伯平,人称“四大先生”。乡镇有冯市的南秉乾,吕胡州的许知止,阳洪的牛方珊,临平镇的王四季,薛禄镇的陈策,大墙东西村的王寿,大杨乡双庙村的刘养源,誉满四乡,深受群众欢迎。城乡较出名的还有张西园、杜百范、袁鸿、陆学良、园文林,李墉、王相贤、苏颖等。建国前夕,县境有中医人员120多名,行医方式多为开铺坐堂,居家行医,游医走方,亦农亦医。
建国后,于1951年12月成立乾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对所有从医人员进行调查登记,动员和吸收中医药人员参加联合诊所。1958年,中医界开展了献方采风活动,1959年从采集的4054个秘单验方中,审定精选出623方,汇编了一册《中医验方采风集》。60年代后,老中医开展传、帮、带,在职人员开展离职学习和在职进修,各乡镇医院相继开设了中医科。1990年,全县有中医医疗人员102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4名,主治中医师27名,中药师40名。
中医内科,老中医南林、宋文耀在县内外享有盛名,南林研制的“801”胃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效率在90%以上,获县科技一等奖。
中医外科,副主任中医师李培丰,辨证准确,治法灵活,常以温化寒与清热解毒并举。临床对银屑病、脱骨疽等有独到之处。已故名中医侯近仙,用祖传秘方“吃疮虎”治疗骨髓炎、结核病等久负盛名。
中医儿科,副主任中医师宋敬轩,在治疗上重视脾胃,用药灵活,对婴儿腹泻、百日咳的治疗,效果甚佳。
本县中医医疗成果:
皮肤科:用自己研制的“烧伤愈痂散”,治疗Ⅰ°—Ⅱ°烧伤,治愈率达90%以上。
急诊科:用配制的中成药通关散、备急丹、回生丹、白花蛇片、止血散等九种抢救药物在1982~1983年间,抢救重危病人198例,成功率达90%以上。
制剂室:能生产膏、丹、丸、散32种,其中“甲肝糖浆”,预防和治疗甲型肝炎,“复肝散”治疗肝硬化腹水,“乌梅合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腮腺炎糖浆”治疗病毒性腮腺炎与化脓性腮腺炎效果显著,已为省内外患者欢迎,来函索购。
眼科:用中药治疗角膜炎;五官科用中药治疗扁桃腺炎、慢性咽炎;妇科用中药治疗不孕症均已取得了明显效果。
由县中医医院主治大夫张文杰、康旼主笔撰写的《中医常见病异治》—书,由陕西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