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城 即周太王古公亶父时的城邑。明《邠州志》载:在州南山上,与州城相连,平原据险,坚壁深隍。巨毁,遗址隐约可见。
漆县城 在今县城西南塬上,秦设县。东汉兴平元年(194)于县兼设新平郡。毁于姚萇之乱(约385年)。
白土县城 北魏皇兴二年(468),于陈阳原设立白土县,县城在今水口乡白土村。隋开皇三年(583)移白土县于今县城,四年更名新平县。白土作为县城历时115年。
邠县城 即隋豳州城,唐邠州治新平故城,宋邠州治新平故城,明清邠州治城,民国邠县城。隋开皇三年(583)在今泾河川道建豳州城。开皇四年(584)白土县治迁至豳州城,改称新平县。大业二年(606)撤销豳州后称新平城。明洪武三年(1370)省新平县入州,为邠州城。民国二年(1913)废州设县,为邠县城至今。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中华民国至今1407年。
明嘉靖《邠州志》载,唐邠州治新平故城南北狭,东西依水,山川秀丽,地势雄伟,有周启兴之所,实天造之扼塞。城内建筑有王府、邠军府、刺史厅、邓艾祠、姜嫄公刘祠、开元寺、玉峰观、普南院等。宋邠州治新平故城四面广阔,东南亘于山顶,山城上建有凌峰寺,寺内有临泾阁、向月堂等。城内建有范文正公祠、儒学、邠塔等。
清乾隆《直隶邠州志》载:明清邠州城城垣周长9.3里。池深2丈,城高东南面各3丈,西北面各3.7丈,垛口2360个、敌台432个,戍楼62座,木制吊桥东西门各1。城?均建有城楼,城楼下各有拱卷形的门洞穿过,东曰“太平遗泽”,西曰“公刘启化”,南曰“后稷开业”,北曰“姜嫄祖武”。元末,李思齐令部将何近仁重修山城,高3丈、周围5里、池深2丈。《明一统志》记载:泾水绕其北,豳山峙其南,依山为城,地势雄壮。城内建筑有:州衙、察院、布政司、城隍庙、土神庙、药局、新平驿、儒学、文庙、范文正公祠、递运所、总铺、府馆、道正司、僧正司、养济院、官防亭、射圃、鼓楼、西湖眉寿堂、周太王祠、邠塔等。城东门外有风云雷雨山川坛,西门外有社稷坛,北门外有郡历坛。山城上,建有阅防亭,亭内设官厅3间,左右列钟、鼓楼各1座,还有雄望楼等。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州周耀东重修州城,工未竣。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州余修凤继修,工始竣。城内建筑有知州署、乡贤祠、名宦祠、新平驿、学正署、训导署、常平仓、养济院、都司署、里民东局、里民西局、考院、紫薇书院、文庙、周公庙、普照寺、邠塔等。
民国《邠县新志稿》载,民国邠县城:南枕紫薇,北带泾河、环山抱水,形势险要。城内东街有百子巷、隘巷、闻凤巷、仓口巷;西中街有南寺巷、东岳巷、文昌巷、士子巷、兴隆巷;西门街系零星散户,不成巷;南街有周公巷、孤魂巷;北街有药王巷、菩萨巷。民国十七年(1928),在县城中心建中山楼1座,下有4个楼洞通向4街,成为全城中枢。1949年春,因楼基沉陷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