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三系(R)
受地质构造及古地貌的控制,境内第三系发育不全,只保存有上新统,主要分布在中生代地层的夷平面上,构成了黄土原的基础。出露在泾河及各支沟沟脑与分水岭一带,以小章沟发育最好,厚98.16米。岩性为浅褐色砂质粘土、亚粘土,底部为砂砾层夹砂质粘土的河湖相沉积,富含钙质结核,中下部砂质粘土中富含脊椎动物化石(以哺乳动物为主),计有16属18种。主要化石为:陆龟、高氏鼬、鬣狗、变异鬣狗、拉氏印度熊、四棱齿象、平颊三趾马、小齿古麟、哈氏大唇犀、斯氏弓颌猪、彬县双齿类河猪、保德羚羊。
五、第四系(Q)
第四系发育较好,从下更新统至全新统都有出露。主要为黄土堆积,厚度大,分布广。
(一)下更新统午城组 为风成型,不整合在第三系之上,岩性为粘土质黄土堆积,含有钙质结核。下部有5—7层古土壤层,厚度35—55米,含哺乳动物化石。
(二)中更新统离石组 分布较广,出露在黄土原边缘的沟壑地带。主要是黄土堆积,以大佛寺沟剖面为代表。下部为浅棕黄色粘土层,夹9—11层钙质结核层,底部为灰黄色砂层;上部为浅黄褐色黄土状粉砂土层,夹10层棕红色古土壤层。厚度48米,含哺乳动物化石。
(三)上更新统马栏组 分布于塬、梁顶部,为风成浅灰黄色黄土,夹1—2层褐红色古土壤层,具孔隙和垂直节理。很少含生物化石,厚6—10米。
(四)全新世 广泛分布,组成最新覆盖。岩性为冲积及堆积层及河床堆积形成的沙土层、砂砾等。厚度15—32米,刘家湾一带厚度最大。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