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构造
在区域地质构造上,本县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山”字形构造前弧东翼内侧,总体构造形态为北西——北北西向的平缓单斜,在单斜面上有为数不多的、方向单一的宽缓褶曲,地层倾角小于9°,构造简单,基岩以中生界为主,产状平缓,有轻微拗曲。
一、褶曲
境内断裂很少,褶皱宽平,背斜一般呈短轴状或穹窿状、最大倾角不超过10°,大部分为向东翘起、西端为倾伏的鼻状构造。褶曲形态不规则,线性延伸不明显,上三叠系顶侵蚀面对盖层褶曲形态影响,轴部出露地层一般为白垩系底部,隆起幅度不大。表现明显的褶曲主要有:
彬县背斜:位于城关镇万人村、今县城以东,背斜轴近东西,延展约9公里。南翼倾角平缓,一般1°~2°,北翼较陡,从西到东由4°陡增至9°。两翼跨度8公里,北翼起伏幅度300米,南翼起伏幅度80米。
小灵台背斜:轴向N78°E,两翼跨度7~8公里,起伏幅度南翼80米、北翼160米。南翼倾角1°~3°,北翼倾角4°~6°。
西坡背斜:南翼倾角1°~3°,北翼倾角较陡,一般为5°~8°,两翼跨度8公里,起伏幅度一般为80米。
大佛寺向斜:位于彬县背斜和小灵台背斜之间,轴向呈北东东,南翼倾角4°~9°,北翼倾角1°~3°。向斜区中部,在燕山期于菜子硷一线有一东西向隆起,将向斜区分为南北两个平缓小向斜。
二、断层
断层不多见,仅在水帘和火石嘴煤矿的生产矿井中发现有少量小断层,其断距在1.2~6米。在距今的地质勘探过程中,还未发现断层痕迹。
第二节 地层分区
境内所见到的地层从二叠纪开始,有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特别是有巨厚的第四纪黄土堆积。
出露的地层自下而上依次有:
一、三叠系(T)
本县的三叠系发育有中三叠统铜川组和上三叠统胡家村组地层,均在太峪、鸣玉池、水北沟和百子沟等地有出露。中三叠统铜川组的岩性、下部为灰绿色块状中粒长石砂岩夹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煤线,上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细粒、中粒长石砂岩夹泥岩互层,顶部为灰黑色泥岩夹2—3层油页岩,厚度300米。上三叠统胡家村组与铜川组连续沉积,岩性为灰色、灰绿色泥质岩夹灰绿色中粒长石砂岩,有煤线、油页岩,厚度65米。
二、侏罗系(S)
印支运动后,陕西统一成陆,全面转入稳定发展阶段,从侏罗纪至第四纪皆为内陆盆地或山间构造盆地沉积。本县地层属于陕甘宁分区,侏罗系地层发育良好,上、中、下3统俱全,化石丰富,层序清楚,是含煤、含油的重要层位。下侏罗统富县组出露于水北沟、乌苏沟、百子沟,岩性下部为中粗砂岩及砾岩,上部为紫红色铝土质泥岩。厚层状,厚度38米。中侏罗统延安组出露较广,特别在百子沟出露较全,岩性以河沼相砂泥岩互层沉积为主,下与富县组为假整合接触,厚度84米,是含煤的重要层位;直罗组主要出露于百子沟、水北沟、水帘沟、南沟一带,岩性为浅灰绿色中粗粒长石英砂岩夹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底部为浅灰绿色楹砂岩,顶部泥质岩增多,厚度28米,下与延安组为假整合或超覆于三叠系铜川组、胡家村组之上,为干旱、半干旱环境下的河相及漫滩沼泽相沉积,含薄煤层和植物等化石;安定组出露于刘家湾、水帘沟、西沟、南沟、虎家湾、水北沟、百子沟等地,岩性为紫红色、灰褐色泥岩,底部为巨厚层浅灰紫色砂砾岩,厚度73米,为干旱气候条件下平原沉积相快速堆积为主的沉积产物。
三、白垩系(K)
本县分布最广的是志丹群,以湖泊相为主、河流相为副。主要出露于县城西北泾河及其各支流两侧,超覆于侏罗系、三叠系地层之上,自下而上、由粗至细形成一完整旋回,按其粒度变化划分为宜君组、洛河组及环河——华池组,各组之间为整合接触。宜君组岩性为浅紫色、紫灰色块状砾岩,是志丹群的底砾岩。主要出露于火石嘴、朱家湾及南沟等地,厚度5.9—75.95米;洛河组主要分布在泾河两岸及其各支沟中,岩性泾河南部为棕红色砾岩、砂砾岩夹粗砂岩,北部为粗砂岩,斜理极为发育,厚度417米;环河——华池组出露于林家河以北、泾河及其支沟两侧沟谷,岩性为紫红色、紫灰色、灰绿色泥岩,砂泥岩夹粉细砂岩,为干旱氧化环境下的湖泊相沉积,厚度261.3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