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属陇东黄土高原塬梁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中部,将全县分割成东北、西南两塬夹川道的地貌格局,两个塬体均向泾河下游倾斜。塬面破碎,沟壑密布。有大小沟壑4089条,其中干沟12条,沟壑面积639.5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4.1%,可谓“山大沟多塬窄长,二山五沟三份田”。
第一节 塬梁沟壑区
东北塬梁沟壑区包括北极塬、新民塬、香庙塬和龙高塬,由发源于东北山地的四郎河、红岩河、百子沟和三水河切割形成。总面积64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4.7%,其中原面335.41平方公里,沟谷311.59平方公里,海拔900~1240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坡降5.5%。
区内形态结构由沟间地和沟谷地两种地貌组成。沟间地包括塬和梁,以塬为主,周围有河沟分割,在平面图上呈花瓣状;梁呈长条形黄土平顶状,梁顶宽度大小不等,沿分水线的纵向斜度1°~3°,横剖面呈穹起形,坡高2°~5°。沟谷地由河谷、干沟、冲沟以及发育在上述地貌各种坡面上的细沟、浅沟、切沟等组成。
冲沟是在晚更新世黄土堆积后,由坡面侵蚀沟发展起来的,沟身全部切割在黄土层中,谷形从尖“V”字形到宽“V”字形。由于沟头溯源侵蚀,沟床下切、侧蚀,沟坡斜度大,坡顶有直立的黄土崖,常发生泻溜、坍塌、滑坡等现象,使沟谷不断加深扩大。组成塬、梁沟壑地的物质为第四纪黄土,土层深厚,质地良好,是本县的主要粮、油、烟、果生产区。
第二节 梁峁沟壑区
西南梁峁沟壑区包括永平塬、水口塬、太峪新堡子塬和小南塬(蒙家岭),是由发源于西南山地的磨子河、水帘河、太峪河、孙家河及南沟、西沟侵蚀塬区而形成的。面积约504.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5%,其中梁峁176.21平方公里,沟坡328.29平方公里。地势略向西北倾斜,平均坡降3.25%,海拔900~1500米。
区内沟间地以梁为主,多为长条形,梁面平缓,长数里至几十里,宽度不一;横剖面呈穹窿状,坡度1°~5°,沿分水线纵向斜度为1°~3°,梁坡斜度10°~25°,最大35°。峁是梁地发展的产物,多属连续性的平顶峁,顶部略呈穹起形,两峁之间为较低的分水鞍部,峁坡和鞍部两侧斜坡变化于10°~35°之间。经长期流水侵蚀和外营力的剥蚀作用,上述地貌又和发育在梁峁坡面、陡壁上的细沟、浅沟、切沟、陷穴、泻溜、滑坡等组成现代地势起伏、沟垒纵横的黄土侵蚀地貌。沟底一般有坡积(洪积)及重力堆积物相混杂的一、二级小阶地,其组成物质为第四纪黄土。土层深厚,质地良好,是本县的主要粮、果和林牧业生产基地。
第三节 泾河谷地
从北极雅店到龙高南村,川道谷地面积为3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海拔715~873米。从雅店到南玉子后洼,泾河川道成南北方向,河谷比较狭窄;后洼下游至南村成西北—东南向,其中后洼至新堡子断泾段川道平坦,河曲发育,县城附近宽达2800米,断泾往下泾河入峡谷,宽仅100~300米。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差异升降活动及河流的侵蚀作用,境内谷地分为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粘质砂土及砂卵石组成。洪水时期常被淹没,枯水时期露出在河床两岸。一级阶地平坦,分布不连续,高出河床10~20米,组成物质为全新世早期的冲积物。上部为砂质粘土,下部为泥砂卵砾石,土壤以淤墡土为主,水利条件好,是本县的主要粮、果、菜生产区。二级阶地高出河床100~120米,由于河床切割,地貌多呈掌状塬梁,俗称“二塬子”,分布不连续,组成物质下部为中生代砂页岩和泥质砾石,沟谷底部已见基岩出露;上部为中、上更新统黄土,土层深厚,宜于耕作,但发展水利灌溉比较困难,是较好的农业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