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寒暑极端、四季分明的特点。
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压影响,降水稀少,寒冷干燥且漫长。春季蒙古高压逐渐衰退,热带暖气团逐渐北进,气温回升快,降水增多,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多端,易出现“倒春寒”,大风、霜冻等天气。夏季主要受到热带高压影响,气候较热,多雷阵雨,并伴有大风或冰雹,夏末常有伏旱。秋季蒙古高压逐渐加强,副热带高压开始南退,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受秦岭山系阻挡,移动迟缓,故秋季多连阴雨,气候凉爽湿润,但有霜冻为害。
第一节 日照
境内太阳辐射量全年为115.2千卡/厘米2。6月份最大,为14.2千卡/厘米2;12月最小,为5.9千卡/厘米2。塬上年总辐射量为117.6千卡/厘米2,川道为112.0千卡/厘米2。4~8月平均每日辐射量在400卡/厘米2以上,其中5~6月每日平均在470卡/厘米2以上。春、夏季太阳辐射量丰富,对粮油作物、果树丰产十分有利。9~10月太阳辐射量较低,仅240—290卡/厘米2,不利于秋粮成熟。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10.8小时。6月份最多,平均237.3小时;2月份最少,平均147.7小时。塬上年平均日照为2298.8小时,川道为2125.4小时,太峪等狭川阴坡小于2001小时。
境内年日照百分率为52%,分布趋势是北塬高于南塬。冬季1月日照率56%,春、秋季大体相似,均为47%,夏季7月日照率为51%。
第二节 温度
一、气温
年平均气温9.7℃,其卡川道11.1℃,塬区9.3℃,年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2.5℃,平均气温的年较差31.5℃。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日最低气温出现在7~8时(夏季出现在6时)。
1月最冷,平均气温—3.3℃,塬上—4.5℃。川道—2.9℃。7月最热,平均气温24.4℃,塬上21.5℃,川道25℃。冬季全县普遍低温,塬上更冷。夏季普遍较热,但早晚温差较大。冬季(日均温≤10℃)漫长,川道为160—170天,底店、韩家达180—190天。夏季(日均温≥22℃)暂短,川道为70天,底店、韩家仅10天。冬长夏短,全县明显,川塬更甚。秋、冬季的长短川塬差异较小,春季3个月左右,秋季两个月左右。
境内≥0℃活动积温4273.4℃,初日为2月22日,终日为11月28日,持续255.9天。≥3℃活动积温4200.1℃,初日为3月9日,终日为11月19日,持续232天。≥10℃活动积温3636.4℃初日为4月15日,终日为10月18日,持续185.4天。
本县霜期一般始于10月中旬,塬上在10月13日,最早9月24日,最晚11月1日,川道在10月16日,最早9月25日,最晚11月3日。终霜期一般在来年4月下旬左右,塬上在4月24日,最早3月26日,最迟5月17日;川道在4月21日,最早3月25日,最迟5月23日。无霜期为175.6天,塬上为172天,川道177天。有的年份由于西伯利亚冷空气侵入,造成范围大、时间长(2—3天)的剧烈降温天气,会突然出现霜冻,严重危害作物。
二、地温
本县年平均地面温度13.1℃。1月平均地温为—20℃,7月平均地温为6℃。极端最高地温68.5℃(1975年8月18日),极端最低地温—27.6℃(1977年1月13日)地面温度年度变化与气温年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元月最低,7.8月最高。
不同深度地温,平均5厘米为12.8℃,10厘米为12.9℃,40~160厘米为13.0~13.2℃。冻土深度平均为59厘米,其中塬上为68厘米,川道50厘米,1、2月份冻土深度最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