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之路 商初,公刘率族人迁本地建城邑——豳国。商代后期,周太王古公亶父避戎又率族人西渡泾水,过梁山渡漆、沮到岐下(周原)建“岐邑”作周。
秦直道西北方干道 秦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北方匈奴侵扰,修筑了从甘泉山到九原郡1800里(折今700余公里)的直道。直道西北方干道一条通陇西郡,一条通北地郡。通北地郡从咸阳西北行,经池阳、云阳(今淳化)、栒阳(今旬邑)、泥阳(今甘肃宁县东),或由好畴(今乾县东)至漆县(今彬县),沿泾水南侧、马莲河西侧到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
汉代长安、漆县、萧关道汉代由长安西出,过渭城经平陵、茂陵、好畸、漆县、安定(甘肃泾川)、萧关至安定郡治高平到凉州通西域。为长安通西域的北路,又与灵州(今宁夏灵武)相联系,是仅次于南路的重要通道,它不但是一条商业贸易通道,也是长安西北的国防道路。
汉长安、漆县、马莲河谷道从长安出发,经池阳、云阳(淳化),由栒邑的土桥入境沿马莲河西侧到义渠,从高平通西域,称马莲河谷道。
唐“丝绸之路”长安、邠州、萧关道 由长安西出经临皋驿、渭城管城驿、醴泉驿、骆驿、奉天驿(今乾县东)、麻亭驿(旧永寿城,今永平),到邠州新平驿。由邠州西北循泾水南侧上行80里至宜禄县宜禄驿,西至长武城,折庶城,至泾州治安定县(泾川)。再西经原州、会州渡黄河至凉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北道,与南道皆会于凉州。然后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经天山南北二道,到达中国西境葱岭。
唐耀州、三水道 唐代曾辟从耀州经石门关到三水,西去至宁州的驿道。由关中去庆阳的商贩多行此道。三水县七里设宁谷驿,三水县故址在今旬邑县职田镇,镇西侧有一段古道遗迹,通往甘肃宁县。从职田镇可通邠州。
唐邠州宁州、庆州道 从邠州西北渡泾水,经北极镇,从雅店村出境。再经马岭山,至定平县枣社驿(后改称政平驿)。此为“邠宁往来之通道也”(《读史方舆纪要》卷57)。
宋邠州道宋代,由长安北行,经咸阳、泾阳、云阳(淳化)、栒邑或经咸阳、奉天(乾县)、永寿、麻亭寨,均可到邠州。再西北行,可至宁州和庆州。这是一条沿泾水及其支流河谷而形成的通道。历来西北方的游牧部族南下进攻关中,无论是经萧关道或马莲河谷道,都要经过邠州。北宋设置的邠宁、泾原、环庆等军事辖区,都对邠州道起护卫作用。
元代西安、邠州驿路宋代以前,在咸阳分为二途:直西去凤翔府,折西北到邠州;折北经乾州至邠州。前者于元朝改由兴平分支,直西去凤翔府。邠州设驿,驿马94匹。
明代驿道从西安府京兆驿西出,经咸阳泾水驿、店张驿、醴泉县、乾州威胜驿、永寿永安驿(今永寿永平),又西北到邠州新平驿,再西北至长武县宜禄驿。在长武分为两路:一路由宜禄驿北行至宁州政平驿、彭原驿、合水县华池驿、庆阳府弘化驿,另一路由长武西去至泾州安定驿、白水驿(甘肃镇原县东90里)、高平驿(平凉府城内)、瓦亭驿折北行,至陕西镇治所固原州永宁驿。前者在唐宋时由邠州分道北去,明代改由长武分支。邠州新平驿,洪武五年(1372)置,为明代西安府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的大驿,东至永寿永安驿70里,西至长武宜禄驿80里。
泾阳、淳化、邠州道 明代辟有从泾阳经淳化到邠州之道。此道从今龙高乡金池入境。金白堡架有铁佛寺桥,清乾嘉年间曾重修。光绪末年,桥渐崩圮,宣统元年(1909)秋,金白堡建筑大工师纪长泰募捐资金,亲自督工修缮,历3月竣工。商旅往来,农夫耕作,交相称庆。村人为赞纪功德,在桥西立碑记之。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