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约前1600)
周族祖先公刘,带领周部族由邰(今杨陵)迁豳(今旬邑)。开始打造工具,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商
(约前1300~前1200)
商武丁征服本境的周方。
(约前1200)
武乙暴虐,犬戎攻边。公刘九代孙古公亶父(周太王)率族人离豳,渡漆、沮,逾梁山,至于岐山下,与居住在岐山下的羌族结为婚姻联盟。
周
周厉王元年(前878) 狁势张,广伐京师(此京师在今彬县),武公率师出征,遣多友追击。时犬戎攻掠荀地(今旬邑县),俘民人财物西归。多友追至漆水(今岐山北),与犬戎大战,斩首200余,俘虏20余人,缴获戎车百乘,救出被俘的荀地百姓。
周幽王二至三年(前780~前779)
泾、洛、渭诸河两年皆竭,本境溪谷水绝。
战国
秦置栒邑,开县制之端。
秦
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
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南侵,派大将蒙恬修建了从林光宫(今淳化县梁武帝村)直抵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北直道,时称全长1800里(合今约700公里)。直道从淳化县的蝎子掌进入本县七里川,经庙沟、石门关,上风子梁,经碾子院、前陡坡、卧牛石、老爷岭过马栏河,上杨家胡同梁,再经刘家店子、黑麻湾、雕灵关出县境。共通过本县境长约90多公里。
二世二年(前208)
大暴雨自七月至九月。
西汉
惠帝二年(前193)
霖雨如注。
东汉
建武元年(25)
光武帝刘秀见赤眉军攻占了长安,下诏令邓禹征讨。邓禹六月从山西渡过黄河,畏赤眉军盛,至十月仍未进军,乃北屯栒邑待机……
建武六年(30)
隗嚣据陇进窥关中,派将欲占栒邑,刘秀闻知,派冯异抢占栒邑。冯异先抢占栒邑城,埋伏城内,隗嚣军到栒邑中了埋伏,溃败而逃,冯异取胜。
西晋
泰始元年(265)
原栒邑县改名为汾邑县。
永嘉三年(309)
七月,平阳人刘芒荡自称后汉,诳诱羌戎,称帝于马栏。
北魏
太延二年(436)
迁原安定郡三水县于本境,从此本县为三水县。
西魏
约大统二年(536)前后
大将军贺拔岳拥重兵驻三水,岳被害后,其兄贺拔胜受任再次驻兵三水。
唐
贞观十七年(643)
四月,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为庶人。同谋侯君集(本县人)等被诛。
长安四年(704)
九月后,霖雨并雪,阴150余日,县境内各地受灾,至神龙元年(705)正月方晴。
开元二十一年(733)
久雨害稼。
天宝十三年(754)
秋季,大雨六旬不止,害稼。
乾宁二年(895)
大将军李克用在三水驻守数月撤离。
北宋
庆历四年(1044)
理财家范祥(本县人)全面改革盐政,开放盐业市场。
嘉祐四年(1059)前后
泰塔在县城凤凰山麓(今旬邑中学校园内)落成。
崇宁元年(1102)
大旱,民饥。
金
皇统二年(1142)
大旱,五谷焦枯,沟谷皆竭。民饥逃散。
元
至元七年(1270)
本县并入淳化县,三水县省。
明
景泰六年(1455)
四月雪霜。
成化十三年(1477)
本县从淳化县析出,复为三水县,全县编户16里。
成化十四年(1478)
县城始建于今址,由知县杨豫筹建。
成化十六年(1480)
本县在县城创建学宫。
成化二十年(1484)前后
知县马宗仁组织民力引西溪水通流县城,人民获灌溉之利。
成化二十一年至弘治元年(1485~1488)
知县马宗仁引汃水灌田。
嘉靖十三年(1534)
五月九日、二十一日,本县全境两次遭受冰雹洪水灾害,与本县接近的耀州、邠州及甘肃宁州、真宁县等地均被淹。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十二月二十一日子时地震,房厦摇毁、人畜死亡甚众。
万历八年(1580)
知县秦渠修葺县城池。
万历九年(1581)
本县首次修成县志,由董九畴主纂,知县秦渠和县人马秉直各为之作序,后版毁无存。卷帙篇目无考,仅存序文两篇(旧县志有录)。
崇祯元至六年(1628~1633)
六年连旱,禾苗尽枯,民食树皮。
崇祯九年(1636)
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克陇州后,率部来本县牧马、休整。
崇祯十二至十三年(1639~1640)
本县发生旱、蝗灾害。
清
顺治十一年(1654)
五月九日子时地震,午后又震一次。
康熙六年(1667)
四月二十八日本县骤降冰雹,麦田灾情惨重。
康熙八年(1669)
全县查编户口,当时共有1842户,31382人。
康熙九年(1670)前后
知县林逢泰组织民力修葺县城,后又修建城内房屋、县境内桥梁等建筑物多座。
康熙十年(1671)
甘肃宁庆一带贼寇多次抢掠本县并攻占县城,椒邨(今底庙至椒村一带)、职田、北宫(今湫坡头一带)、蒲邨(今土桥、排厦大部及清塬一带)屡遭寇扰,百姓逃亡甚多。
康熙十三至十五年(1674~1676)
本县派征运往省仓、长武、泾州、平凉等地米豆18000多石,每石运费银20多两,共需36万两。同时,还有派往泾州等地的车100多辆及大量运往各地的饲草,全县每年出外服役者不下3000余人,致使不少百姓为避徭役而逃亡。知县林逢泰向省衙连上23道议文,请求暂缓、减少、免除部分税赋、差役负担并加强兵防。
康熙十四年(1675)
三月四日未时地震。
康熙十六年(1677)
本县第二次编成县志,由知县林逢泰主修,县人文倬天纂。
康熙三十至三十二年(1691~1693)
全省3年连旱,县境内麦、秋无收,民死大半,逃散者多就食邻省。
康熙三十五年(1696)
三月十六日,天降大雨,河水巨涨,溺壅禾麦数十顷。
康熙四十年(1701)
久雨,县东40里刘家山煤窑崩陷,民失其利。
乾隆十三年(1748)
本县因旱发生大饥荒,日不举火者2000余户。
乾隆五十年(1785)
本县第三次编成县志,由知县葛德新主修,孙星衍纂。
嘉庆元年(1796)
县人第五宸华、第五惟精、唐景忠等3人应诏赴北京参加皇宫举行的“千叟宴”,并受七品冠服、银牌、鸠杖、缎匹、荷包及御制七言诗等赐赠。
道光二十四年(1844)
牙里河闶围各村群众200多人集资,对横跨三水河的“隔水位”进行修葺,从此,河水畅通。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本县发生大旱,随之出现饥荒,百姓饿死者甚众。
咸丰十年(1860)
本县办团练:10户为一牌,设牌长1人;10牌为一甲,设甲长1人;若干甲为一保,设保长1人。保长即团总,甲长即团长,牌长即队长。15岁以上、60岁以下男性派充团丁,10人为一队,50人为一团,其中团无饷,以保甲为基础,不脱离农务;练有饷,以县为单位组成,一般脱离农务,带有地方义务兵性质。
同治元年(1862)
回军进入本县土桥、丈八寺一带,知县郑豫泰率团勇去“剿杀”。
同治二年(1863)
清廷记名提督曹克忠为“追剿”屯守彬县北极的回军,于十月统兵进驻本县。
同治六年(1867)
回军驻扎在县东城外,清廷派记名提督陈集贤统帅楚军副五营追剿驻防东城外,后转驻职田。
同治七年(1868)
一支回军由甘肃经本县到达三原,清廷派记名提督李大有、余明发、翟春寿统领副字右营追剿后,曾驻本县职田镇。
同治八年(1869)
陇东饥民相继流入本县数千人。
同治九年(1870)
二月二十四日,马正刚率陕西回军,由甘肃正宁县进入本县,东进同州等地活动。
同年,本县进行户口清查,经查全县共有8865户,41658人。
同治十一年(1872)
本县第回次编成县志,由知县姜桐冈主修,县人郭四维纂。
光绪元年(1875)
因上年秋季霪雨连绵,秋田减产,官府宣布蠲缓本县旧欠额课。
光绪元至六年(1875~1880)
本县连续4年遭受旱灾。县衙为赈济灾民建立义仓,知县沈家祯、冯朝祯先后各捐小麦500石,本县余粮户共捐粮3000余石,全部用于救济灾民。
光绪八年(1882)
本县第五次编成县志,由知县冯朝祯主修,贺瑞麟纂。
光绪十五年(1889)
本县魏洛等7村因暴雨淹没耕地30亩,倒塌房屋80间(孔),压死牛羊等牲畜118头。
光绪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899~1901)
本县连续3年大旱,庄稼六料基本无收,发生了大饥荒。
光绪二十八至二十九年(1902~1903)
大饥荒之后的瘟疫(黑泻)和狼灾出现,本县死亡多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本县设立学务局,石门书院改名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宣统三年(1911)
十一月二日,受辛亥革命影响,罗天兴(土桥北沟人)和王奎(县城人)以哥老会为基础,在本县树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了清廷在本县的统治。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
1月7日,因北路清军攻占本县,张凤翙、胡景冀等部北上,于14日收复本县,把北路清军赶回甘肃。
民国3年(1914)
撤销清朝府、州设置,本县改属隗中道。因“三水县”名与广东的三水县重名,复改为栒邑县。
民国5年(1916)
本县县城东门外汃水渠建成,由焦家河起,止于县南门外,总长3.5公里,可灌田三四百亩,但因工程未彻底完固,不久后废弃。
民国7年(1918)
5月,甘军陇东镇守使张兆甲率部驻防栒邑。
民国9年(1920)
12月17日,晚7时半,本县发生地震,并微震7次,晚11时止,县北门城楼被毁,县公署内东山倒塌10余丈,民店每有倒塌,百姓多有伤亡。
是年,甘军马福祥部进驻栒邑。
是年,本县县城正街设天主堂一处。
民国13年(1924)
县署始设县教育局。同年,改财政科为财政局。
民国14年(1925)
本县清查户口,经查全县共有8498户,53218人。
民国15年(1926)
4月,中共栒邑党小组成立,王佛宗任组长,为本县中国共产党组织之始。
8月,在共产党人帮助下,组建成立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部,许才升(中共党员)任干事长。
9月,在中共栒邑党小组基础上,成立中共栒邑特别支部,许才升任书记,程永盛任组织委员,王子健任宣传委员。
同月,本县建立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栒邑县宝塔小学支部,有团员10余人,崔维峻任书记。
同月,中共党员许才升等筹建成立了栒邑县农民协会和6个区农民协会。
是年,县署改警察事务所为公安局。
民国16筚(1927)
5月5日,本县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和马克思诞辰群众大会。
同月,县公署改为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
10月,中共栒邑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栒邑区委。吕佑乾任书记。
11月,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部改称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至次年底活动停顿。
是年,民国县政府设建设局。
民国17年(1928)
5月,中共党员许才升、吕佑乾等发动清塬、县城一带农民暴动,攻克县城,建立苏雏埃政府。后因叛徒出卖,起义失败,许才升等7人被害。
是年,本县呈造新志材料一部(今视为第六次修县志)。
民国18年(1929)
2月6日,马子修(共青团栒邑县委书记)被捕叛变,供出了代理共青团陕西省委书记曹子仁,曹又供出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子洲等人,使中共陕西省委、共青团陕西省委均遭破坏。
3月14日拂晓,土匪陈国璋六七百人攻掠本县县城,县长李礼耕、财政局长蒲子绩及公务员、小学师生百余人被俘,后经交涉释放。
是年春,栒邑暴动失败后的幸存者主动恢复整顿党组织,成立新的中共栒邑特别支部,崔维峻任书记。
7月,本县各地兴起红枪会,土桥红枪会组成保卫团,分驻县城和土桥。曾偷袭驻淳化国民讨逆军第一师。后该师攻占土桥新店村城,杀人数名,以红枪会赔款事态方息。
是年,全省大部分地区旱灾严重,庄稼无收,本县西南部是重灾区,百姓饿死者甚众。
民国19年(1930)
8月,民国陕西省政府发给本县以工代赈的救灾粮款,被县府贪污,激起群众的愤怒,本县乡村的灾民自发云集县城,举行“交农”示威活动。
民国20年(1931)
4月,本县设立雨量站。
4月下旬,刘志丹在本县组织兵变,被国民军旅长苏雨生怀疑,关进邠县监狱。后被营救出狱。
民国21年(1932)
2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部攻克本县职田镇,捣毁区公所。15日在阳坡头痛歼十七路军驻张洪警卫团三营及邠、栒、长3县民团的联合反扑。
4月13日,陕甘游击队在谢子长指挥下攻克本县县城,俘虏国民党驻军百余人,缴枪百余支。国民党栒邑县党部及县府机关、民团总部被迫迁往张洪镇。
4月底,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派员来县,恢复整建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部,机关设张洪镇。
5月,国民军陕西保安团第一游击大队何高侯部进驻本县县城、职田、土桥一带,次年调离,由中央军吴仲华部接防。
10月,中共栒邑县委(地下组织)成立,焦思洲任书记,崔维峻任组织部长,梁永杰任宣传部长。
同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本县转角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六军,开创了以照金为主要根据地的陕、甘边苏区,后长期活动于本县及各邻县。
是年,本县遭受蝗灾,大秋减产二至三成。
是年,本县霍乱(俗称虎烈拉)流行,每10人中就有3至4人染病,全县死亡多人。
民国22年(1933)
自6月起,全省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大小河流泛滥。8月5日,本县三水河陡涨,沿岸耕地、村舍、人畜被水冲淹。
8月,中共陕甘边区党委决定,在栒邑、邠县、甘肃正宁3县交界处根据地,成立了正栒邠革命委员会,郭廷藩任主席。
9月21日,王泰吉率红军攻克本县张洪镇,国民党栒邑县党部及县府机关、民团总部的党政军官员12人被击毙,国民县府从张洪迁还县城。
民国23年(1934)
4月,中共栒邑县委妇女工作部成立。
10月,陕甘宁边区新正县在本县马家堡成立,永红县在本县底庙郭村成立。
11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周冬至被国民党军队杀害于本县甘草坪。
民国24年(1935)
2月,陕甘宁边区赤淳县(栒邑、淳化各一部分)苏维埃政府成立。
8月,中央红军一个营进驻栒邑苏区数月,进行“肃反”。
10月,撤销赤淳县,在原所辖西区(今本县风泉)设赤水县苏维埃政府。
11月,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设立关中特委,区苏维埃政府驻本县马家堡。
民国25年(1936)
1月,恢复重建中共栒邑县委,许国钧任书记,杨维奎任组织部长,杨运启任宣传部长。
2月5日,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刘少奇从陕北出发前往华北,在渭北工委和游击队的护送下,途经本县、淳化、泾阳、三原到达临潼栎阳镇。
3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再次派员恢复本县国民党组织,复称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
是年春,本县国统区实行保甲制度。全县在原5区基础上划为14个联保,63保。
12月,中共中央派红四师进驻本县,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次年下半年开赴抗日前线。
民国26年(1937)
3月,关中特委独立营进驻栒邑县城。
4月,本县县城设立红军募补处代行原中共栒邑县委工作,薛和爽任主任。
5月,撤销永红县,辖地并入新正县。
8月,本县红军募补处改称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三八五旅办事处,又称八路军办事处(简称“八办”)。
同月,原关中特委改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行政专员公署仍驻本县马家堡。
是年,本县第七次修成县志稿,由县人肖芝葆主笔。志稿未付印,仅抄7份,在“文革”中全部失毁。
是年,中共军队将领彭德怀、贺龙、肖克率部经本县去山西。
民国27年(1938)
3月,中共栒邑县工作委员会成立,田润芝任书记。
4月,延安鲁迅师范学校迁址关中分区驻地本县马家堡,林迪生为校长。
7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在本县看花宫村设立分校。次年一月总校由延安迁来看花宫与分校合并,李维汉任校长,申力生任党委书记。
11月,八路军“第五残废医院”由泾阳县安吴堡迁来本县坪坊村,改为“荣誉军人学校”。“荣校”人员除疗养、休息和学习政治、文化而外,自开荒地,自办工厂,自制衣服和副食品,改善生活,减轻人民的负担。至民国29年( 1940)2月迁离县境。
民国28年(1939)
2月,国民党军队在本县土桥镇一带包围、殴打驱逐八路军伤员。延安《新中华报》于25日作了报道,并发表社论,揭露事件的真相,要求国民党政府严惩肇事者,保证以后不再发生同类事件。
6月,陕北公学迁离县境。
12月,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本县及淳化、甘肃正宁、宁县、镇原大片土地被胡宗南军队侵占。同时,陕西省政府把陕甘宁边区周围的24县划为“特种教育区”,本县为其中之一。
是年,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成立关中剧团,驻本县马家堡村。
民国29年(1940)
3月15日,在本县马家堡成立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后改为关中师范),习仲勋任校长。
3月,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改称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部。
5月,国民军预备第三师和陇东保安团攻占本县马家堡、底庙,使中共新正县所辖四、六区失守。
同月,按照蒋介石命令,沿陕甘宁边区南边修筑一条碉堡线,限15日完成。本境碉堡线除与淳化相接外,南起土桥,经丈八寺与邠县龙高接壤;北至职田,经文家川与甘肃正宁接连,绵延70余公里,修筑子母堡190余座。
是年初,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迁驻本县看花宫村。8月迁驻本县马栏,所辖警一旅随进驻马栏。
是年,新正县驻地由本县马家堡迁驻本县看花宫村。
是年,国民军暂二旅进驻本县张洪镇,次年调往金锁关,后又多次袭扰本县,该军军纪废弛,兵匪无二,本县人民倍受其害。
是年,国民军预备第三师进驻本县城关、土桥、职田一带,修筑碉堡多座。
是年,陕西省保安第九团进驻本县城关、太村、职田。
是年,民国栒邑县政府调整了保甲制,全县为3乡5镇,51保,9711甲。
民国30年(1941)
1月5日,民主爱国人士张慕陶(本县人)在南郑县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1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胡宗南、马鸿逵、马步芳、邓宝珊调集40万军队,包围和攻打本县及三原、泾阳、淳化、邠县等地。
8月,栒邑初级中学创办,为本县中学教育之始。
12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边区行政建制,边区政府共辖28个县,本境内新正、赤水2县列于其中。
是年,新正县驻地由本县看花宫迁驻本县阳坡头。
是年,猩红热疫病在本县流行,死亡儿童多名。
民国31年(1942)
9月,赤水县在马庄村(今土桥马家庄)举行农民自卫军万人检阅大会。大会由赤水县县长王振喜主持,中共赤水县委书记康润民讲话。
是年,本县设立中山教育馆,它的主旨是向国民进行社会教育。
是年,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组织当地军民,在马栏河上修建了马栏桥,可行人畜和马车。
民国32年(1943)
4月12日,栒邑中学学生发动学潮,要求校方给学生以政治民主和自由。
是年,私营正义煤矿在百子沟油坊洼开业。
民国33年(1944)
民国栒邑县政府发动第一次知识青年从军。全县征集95名,于次年元旦送省,后用飞机转运昆明编训,县筹募发给每户家属慰劳金5万元(法币)。
民国34年(1945)
1月,民国栒邑县政府成立县银行。
7月15日,国民党军队驻进本县,准备大举侵犯边区。
民国35年(1946)
3月,中共邠栒工作委员会在本县风泉成立。
8月15日,驻防本县碉堡线的国民党陕西保安第六团三大队200余名官兵,在大队长董策丞率领下,在张洪镇举行反内战武装起义,带着全部枪支、弹药投奔边区。
8月23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警一旅和游击队,为迎接王震所率三五九旅,分别向甘肃正宁县、本县县城和土桥镇出击。
同月,中共西府地方委员会在本县马栏成立,辖16个县,书记赵伯经,副书记严克伦。
民国36年(1947)
1月17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警一旅第三团,攻克栒邑县城。
2月18日,国民党军队分5路进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驻地本县马栏。20日关中分区撤离,国民党军队占领马栏。
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本县蒲玉阶参加了这次大会。
5月,栒邑自卫大队长马志超(本县人、中共地下党员)率部在县城起义。
同月,中共栒邑县委和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成立。县委下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机构。
7月至次年9月,本县(老解放区)组织500余人的担架队,随西北野战军转战陕甘两省,历时13个月,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
民国37年(1948)
4月12日,西北野战军一、二、四、六纵队集结于本县的马栏、转角及耀县的庙湾、照金一带,14日,彭德怀司令员在马栏主持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下达作战命令,分左、中、右3路向西府进军。16至17日,中路军三五八旅攻克栒邑县城和张洪镇,歼灭国民党陕西保安十九团和国民党栒邑地方武装共700余人。俘获栒邑县县长金炳嘉,迫使民国栒邑县政府迁往百子村。
5月12日,西北野战军全部回到马栏、转角地区,第一次西府战役遂告结束。
是年,全县解放区动员支前担架79副,牲口400头,粮食2700石,做军鞋34200双。
民国38年(1949)
2月12日,栒邑县政府县长郝登阁率军政人员400余人起义,投奔边区。此时,由于栒邑全境解放,撤销新正县和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成立栒邑县人民政府。
同月,本县国民党政权已名存实亡,但门忠贤(陕西礼泉人)仍出任国民党栒邑县党部书记长;3月份,邢志宽、何登瀛分别出任民国栒邑县政府县长、副县长。5月门忠贤离任。邢志宽、何登瀛后被人民政府处决。
4月,栒邑县人民政府迁驻县城。
5月,在本县马栏设立马栏县,同年9月撤销。
同月,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由本县马栏迁往三原。
7月,栒邑县税务局成立,同时设立张洪、太峪、职田、土桥、湫坡头5个税务所。
9月,本县组织800多人,224头牲口的支前大队,随西北野战军十八兵团到汉中、四川,为部队抬伤员,运弹药、粮秣,受到贺龙的表扬,获得“支前模范”锦旗1面。
9月27~29日,栒邑县首届各界人士代表会议召开,主要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改造旧政权、肃反、粮食征购等项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是年,本县两次动员民工4843人,牲口697头,支援解放战争。
1950年
5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就区域划分发布命令,决定将彬县分区所辖之礼泉、栒邑划归咸阳分区。
同月,栒邑县粮食局成立。
夏季,本县职田、土桥、清塬等地两次遭受暴雨袭击,受灾面积5.5万亩,农作物减产18万公斤。
秋季,连霪雨50余日,间有暴雨、山洪暴发,冲毁土地1600亩,损失粮食2万公斤,倒塌房厦890间、窑洞648孔,淹没土地500亩,秋粮减产大半。
10月,中共栒邑县委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县开展土地改革、查田定产运动。
11月,栒邑县抗美援朝分会成立。
同月,栒邑县人民监察委员会成立。
同月,栒邑县人民政府发出“严防种鸦片烟并布置检查”的通告。
1951年
2月,栒邑县查田定产委员会成立。
4月,中国人民银行栒邑县支行成立。
5月,栒邑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各镇设办事处。并对全县私营工商业进行登记。
6月,本县土改结束。全县2632农户,12235人,共分得土地17280亩,地主由人均占地15.09亩下降至2.82亩。贫农由人均占地2.92亩增加到3.15亩。
7月,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本县县级机关工作人员共捐款1023万元(旧人民币)。
是年,栒邑县人民政府组织检查全县婚姻法执行情况。
是年,改县人民政府军事科为栒邑县人民武装部。
1952年
1月,县直单位普遍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接着,又在全县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受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材、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2月,栒邑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
7月1日,本县干部待遇由供给制转为工资分制。
同月,为平衡农业税,合理负担,咸阳分区将本县每亩地粮食产量评定为0.6石(每石200公斤)。
9月22~26日,中国共产党栒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96名。会议总结了一年来党的各项工作,听取了代表对党的工作的意见。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栒邑县第一届委员会。白忠厚任书记。
10月,上级通知,本县公办教师同国家机关干部一样享受公费医疗。
是年,根据中央和省政府指示,本县在全县开展禁烟(鸦片)活动。经查,有100多户偷种罂粟30多亩。对贩卖鸦片的24名违法者进行了关押,并罚劳役117人。
是年,栒邑县人民政府给土地所有者填发土地证。
是年,成立中国粮食公司栒邑县支公司,后合并于县粮食局。
1953年
1月23日,经政务院批准,省政府决定撤销咸阳分区,本县改归宝鸡专署辖属。
同月,本县建立收音站。省上发给收音机1台,设1名收音员负责抄收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供领导干部阅读。
3月29日,寒流侵袭本县,小麦受灾面积共26万亩,普遍减产三至四成,甚者达七、八成。
同月,本县县城和各区分别举行追悼大会,悼念苏联共产党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逝世。
夏季,本县大秋遭受粘虫侵袭,损失较重。同时,局部地区两次遭受雹灾。
8月,本县局部地区降暴雨,遭受严重水灾。
是年,本县镇压反革命运动全部结束,管制、关押、处决了一批反革命分子。
是年,本县互助合作组发展到4739个,参加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62%。
是年,本县进行建国后第一次人口普查,经查,当时全县共23774户,118896人。
1954年
1月20日,本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在百子沟正义煤矿召开,选举产生本县第一届工会委员会。
7月21~24日,栒邑县首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80人。会议主要研究了农业税征收和粮食统购工作,选举了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8~9月,本县3次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损失严重。
9月2日子时,本县大部地区骤降暴雨。8扑时降雨量92.5毫米,致山洪暴发。全县6个区,30个乡,84个村,589户受灾,淹死群众6名,倒塌房屋窑洞292间(孔),淹没秋田878亩。
9月15日,本县实行棉布统购统销,消费者凭证购布。
1955年
2月,国家在本县开始发行建设公债债券。
3月1日,按照国务院规定,本县开始发行和使用新人民币。新币1元抵旧币1万元。新币分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5角、1分、2分、5分共10种。
4月,县人民政府改称栒邑县人民委员会。
7月,本县根据国务院命令,原来保留的工资分制改为工资制,废除工资分计算办法,改行货币工资。
8月,本县在县、区、乡干部和国营合作社企业内部,开展了以反对贪污、浪费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
9月,中共栒邑县委财政贸易工作部成立。
同月,本县各小学按教育部的教育计划,开始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
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陕西省粮食厅也发行了陕西省通用粮票,本县遂对粮食供应实行票证管理。
是年,本县实行义务兵役制。
1956年
1月,本县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的工商企业7个,合作商店25个,合作小组43个。进行资金注册登记的77户。
同月,本县县城至转角的简易公路动工修建。
6月16日,本县11个乡、38个农业社,135个自然村遭受冰雹袭击。受灾农田面积14万多亩。
同月,栒邑县广播站成立。
同月,本县在全县教师中开始组织普通话语音学习会,在学生中推广普通话。
7月,成立栒邑县计划委员会、栒邑县商业局、栒邑县农林水牧局、栒邑县卫生科、栒邑县交通科。
8月,改中共栒邑县委秘书室为办公室,原秘书、副秘书随之改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9月,栒邑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
10月18日,陕西省工业厅通知,栒邑县正义煤矿与彬县新民煤矿合并,归彬县管理。
同月,栒邑县工业科成立。
同月,陕西省政府决定撤销宝鸡、渭南两个专区,本县由省直辖。
11月,本县在县城召开查禁烟毒动员大会,当场烧毁收缴的大烟30两,包装纸21两,对私种、吸食、贩卖大烟的人和事作了公开处理。
12月21日,中共栒邑县委机关报《栒邑报》创刊,为八开四版,每周一期。
是年,本县县城至彬县冯家坡公路动工修建。
是年,本县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县掀起升、并、扩社高潮,建立了156个高级生产合作社,93%的农户入社。
是年,本县完成对区乡组织机构的调整,将原来的8个区、56个乡简编为2个区(马栏区、土桥区)、23个乡。
是年,本县始建通往乡村的广播线路。
是年,正(宁)—铜(川)公路建成,经本县境内29公里。
是年,陕西省农林厅在本县马栏设立森林经营所。
是年,陕西省劳改局在本县马栏设立劳改农场,场部建筑面积16888平方米,有职工730余人,耕地3.3万亩,拖拉机22台,其它农具150余台(件),并设有小学、中学、医院等。
是年底,本县全部实现农业合作化,从此实行农民集体耕作和分配。
1957年
4月19日,西安首次发往栒邑的客运班车到达县城。23日,栒邑客运车代办站成立。
夏初,本县麦田黄锈病严重,普遍减产四成左右,无收3567亩。
7月,栒邑县人民委员会驻址由县城东街迁至中山街。
7~9月,本县土桥至石门的简易公路修成。
8月,中共栒邑县委成立整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直机关首先开展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学习运动。
9月13日,本县马栏、石门山区发现反革命组织“豫鄂川陕救命军”约1000余人活动。省军区公安二团派出一个加强连赴马栏执行剿匪任务,逮捕了该组织主要分子鲁成仁、李苟娃等7人。嗣后,拍成电影《两颗铃》。
9月13日~10月11日,本县县级机关开展反右斗争,17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2月1日,人民币金属币1分、2分、5分在本县发行。
1958年
1月,彬栒公路由土质路面改为三级沙石路面。全长44公里,路面宽6.5米到9.5米。
4月,本县第一座塘库工程——乔儿沟塘库建成。
6月起,本县陆续开办公共食堂,至11月底,共组建农村食堂849个,11万多人在食堂就餐。
7月10日开始,历时11个月,本县完成泰塔的修补工作。
同月,本县张洪到百子沟煤矿的专用公路建成。
同月,本县撤销土桥区级建制,原所管辖的石门、土桥、韩家、排厦乡由县直属管理。
8月26~29日,栒邑县第一届全民运动会在县城举行,参加的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共308人,进行了拳术、体操、摔跤、棋类等7个项目的比赛。
9月,栒邑中学始设高中班,成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
同月,成立栒邑县马栏林业中学。
10月,本县撤销区乡建制,全县实现农村人民公社化。将原来的23个乡合并为10个人民公社。
12月,本县苍儿沟水库主体工程告竣。
同月,成立中共栒邑县委初级党校,并设立栒邑县工业局。
同月,实行大县建制,本县并入彬县,本县辖境内置栒邑、土桥、职田3个公社。
是年,本县杏坡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义元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是年底,栒邑县烈士陵园落成。
1959年
3月,崔家河水电站动工,是本县建立最早的水力发电站。
5月,停建栒邑石油厂,移交于彬县水泥石油厂。
5月26日~6月1日,中共彬县县委在土桥、栒邑、职田3个公社召开党员代表和社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025人。会议集中清算了经济问题上的帐外帐和干部的思想作风帐,选举了公社党委会及管理委员会、管区总支委员会及管区管理委员会。
7月,本县实行衡器改革,1市斤由16两改为10两。
8月,三(原)—宁(正宁)公路牛家屯庄到本县县城段动工修建。
是年,本县流行麻疹,幼儿染病30—40%,县人民委员会及时组派医疗队下乡防治,死亡极少。
是年,省农林厅将马栏森林经营所下放本县管理,改称栒邑县马桎林场。营林总面积144.9万亩,辖榆林子、上梁、金盆、关门、石底、杨家店6个营林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