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古属《禹贡》九州之一的雍州。《禹贡》说:“黑水、河西惟雍州。”其境相当于现在陕西省的中部偏北部、甘肃省(除西南部)和青海省的东南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本县地处陕西中部,在雍州之内。
旬邑是古代的豳地,早周10代人长期居此。《汉书·地理志》于“栒邑”注说:“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这是该志唯一注明豳地所在的一条,也是最早注明豳地所在的一条,为后学者所本。《诗谱·豳风谱》说:“豳者,后稷之曾孙公刘者,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今属右扶风栒邑”。夏代末年,约在桀时,周族的祖先、酋长公刘,因受到夏国的侵略,便率领周族从邰(今陕西杨陵)向北迁徙到豳。《毛传》说:“公刘居于邰,而遭夏人之乱,追逐公刘,公刘乃避中国之难……而迁其民,邑于豳焉。”本县为“公刘所都”,即公刘“邑于豳”,故称豳邑。
公刘以豳邑为基础,发展农业生产,人口日多,便顺着泾水河谷,不断扩展,壮大了周的势力,不但巩固了豳邑,而且使豳域扩大,形成以豳邑为中心的广大豳区。清吴卓信在《汉书地理志补注》中说:“笃公刘之篇日‘既溥既长’,郑康成谓公刘居豳,既广其地之东西,又长其南北。以今疆域考之,实跨有宁、邠、耀三州及同官、三水、淳化、永寿四县之地矣。”明代史学家文翔凤在《豳谷考》中对全豳作了划分:“宁州、真宁盖北豳,豳之脉;淳化盖南豳,豳之腓;同官、耀州盖东豳,邠县、永寿盖西豳,豳之腋;三水盖中豳,豳之腹。”豳地,初是今旬邑,可谓“本豳”;后依次扩展至周围地区,包括今甘肃宁县、正宁县及陕西淳化、铜川、耀县、彬县、永寿等,可谓“大豳”。
公刘迁豳,经十世。到了太王时,受戎狄侵袭,又从豳向西南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从由邰迁豳,到由豳迁岐,约为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旬邑一直是周人的活动中心。
西周时,属王畿,为栒邑。《通典·州郡》三:“周武王克殷,都于酆镐,则雍州为王畿。”清同治《三水县志》:“武王以豳地列为王畿。”旬邑在雍域为豳地,当在王畿之内。《汉书·郊祀志》:“时(宣帝)美阳得鼎……中有刻书日:‘王命尸臣:官此栒邑’……。”张敞考证说:“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大臣,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藏之宫庙也”。据此可知此鼎为周鼎,上刻有“栒邑”,足证明旬邑在西周时是邑,为栒邑。
平王东迁,以豳地赐秦。本县从此为秦所有,成为秦的根据地之一。至战国秦始置栒邑县,开本县政区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