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8年)
属漆县、好畤县地。
元封二年(—109)
大寒,雪深五尺,人冻死者十有二、三。
新莽改漆县为漆治。
东汉
建武二年(25)
大旱,人相食,黄金一斤,易豆五斗。
改漆治,复称漆县,属右扶风。
建武八年(32)
光武帝率兵征隗嚣至漆县。
三国·魏
黄初元年(220)
漆县属扶风郡。
西晋
泰始元年(265)
分漆县设豳邑,属新平郡。
元康六年(296)
扶风氐羌等族领袖齐万年起义称帝,屯兵梁山,晋梁王司马彤屯兵好畴,遣建威将军周处与齐万年战,周处兵败被杀。
东晋·十六国
建武元年(317)
改漆县为新平。
北魏
(420—534)
县境北部属白土县,西、南部属好畴县和漠西县,东部属温秀县。
太元十一年(386)
设莫营关。
西魏
大统十四年(548)
建广寿县,县治在今永寿坊,先属泾州,后属豳州。
北周
明帝二年(558)
迁广寿县治至今永寿村,改称永寿县。属新平郡。
隋
开皇三年至仁寿四年(583—604)
并永寿县入新平,属北地郡。
唐
武德二年至四年(619—621)
复置永寿县,属豳州,县治在麻亭(今永平)。
迁县治于义丰塠(今故县村)。
贞观二至三年(628—629)
迁县治于永寿坊。
瘟疫流行,死者众。
贞观四年(630)
置礼泉监(今马坊乡),兼屯卫五所。
文明元年(684)
并永寿县置奉天县(今乾县)以奉乾陵。
武后神龙元年(705)
改属雍州。
天宝十四年(755)
安禄山反,玄宗西逃,太子渡渭河赴朔方,自奉天(今乾州)北上至新平(今彬县),经过永寿。
至德二年(757)
宦官鱼朝恩于监军镇驻节开府。
朱全忠攻豳州,屯兵于永寿南北二屯(今古屯,封侯村)
乾元元年(758)
属关内道豳州。
兴元二年(785)
复迁县治于今永寿村(时称“顺政店”)。
乾宁元年(894)
改永寿属乾州。二年,改属威胜军
五代十国·后唐
同光元年(923)
罢军复州,永寿县属京兆府。
北宋
建隆元年(960)
改永寿县名为长寿县,后复改为永寿县,属豳州。
乾德二年至三年(964—965)
蝗虫伤禾。
嘉祐年间(1057—1063)
置穆陵关。
吕大防任县令,导分水岭泉入县城,号称“吕公惠民泉”。
置麻亭驿,设蒿店、底角沟二递运所,司官吏住来食宿,公文传递。
熙宁五年(1072)
永寿县属豳州。
于常宁、麻亭二砦(寨),驻兵抵御边患。
政和八年(1118)
永寿属礼州环庆路。
金
天德三年(1151)
永寿属乾州京兆府路。
兴定三年(1219)
西夏入侵,朝廷出兵巡守监军镇防边患。
泰定二年至五年(1325—1328)
连续四年未下雨。
元
至元五年至十五年(1271—1281)
撤上宜,好畴二县,并入永寿县。
迁县治于麻亭(今永平)。
改麻亭驿为永安驿,置圪垯铺,十里铺,司商旅投宿及民间信件传递。
划明月山(娄敬山)地区归永寿,吴店地区归乾县。
延右七年(1320)
建孔庙,置学田200亩。
至正四年(1344)
修筑县城(今永平),周五里,虎头山、武陵寺均包城内。
明
洪武元年(1368)
永寿改属西安府乾州。
设巡检司。
全县编户二十里。
洪武五年(1372)
全境耕地分五等计征,年征粮、草、绢、丁、银12.455两。
万历十一年(1583)
在县城建儒学。
天启元年(1621)
改二十里编户为在郭、永康、车马、平泉,常宁、强化、上宜、彭村、好畤、留村十里。
崇祯七年(1634)
蝗虫伤禾,无收,民大饥。
七月初十日,地震,毁屋伤人甚众。
崇祯八年(1635)
八月初二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县城,十日再攻县城。
崇祯十一年、十二年(1639、1640)
蝗虫伤禾。
崇祯十三年(1641)
大旱,草木尽枯,饥疫流行,城乡凋蔽至极,境内一门一支绝亡者甚多。
崇祯十六年至十七年(1644—1645)
冰雹大如斛,毁民房。
十六年十月十七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直驱县城,杀知县薄匡宇。
十七年七月,李自成部将贺珍率兵数万围西安,军败,经永寿越县城西去。
全县在册人口为6760户,54080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