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灾
主要是大风、干热风。
第一节 大风
1959—1988年,共出现大风339次(瞬间风速>17m/S),年平均14.7次。其中:春季出现128次,占37.7%;秋季出现55次,占76.6%;冬季占22.1%和23.3%。
大风类型有:在径向环流影响下出现的偏北大风;春秋寒潮大风;夏季雷雨大风;能量下传造成大风。造成灾害性最重的是寒潮大风和雷雨大风。
第二节 干热风
干热风出现日期平均在6月16日,最早6月4日(1960)最晚6月20日(1979),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持续日最长5天(1972、1977),出现最多日为11天(1979)。轻型干热风平均每年2.6天,重型干热风平均每年0.2天。
第六章 地震
后汉延熹四年(161)六月,地震。
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地震。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十二日夜,地大震。十三日夜至二十一日,每日微震。二十二日午复大震。
三十五年(1556)正月初五日,地震。五月初五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六月十九日,俱震。
三十六年(1557)二月二日,地震。四月二十四日,地震。
三十七年(1558)九月二日、十日、地震。
熹宗天启四年(1624)七月初二日,地大震。
七年(1627)七月初十日,地震,毁屋伤人。
清顺治十一年(1654)六月初九日,地震,后连日微震,初十日后方止。
康熙四十八年(1709),地大震。
乾隆十九年(1814)九月,地震。
光绪五年(1879)十二月地震,墙倒窑塌,底角沟至太峪路断。
六年(1880)六月十一日,地震。
八年(1882)十一月初七日,大震。
九年(1883)六月十二日夜,降陨石雨,地微震。十月起,连续五十余天,日将出时,天色如赭。十一月朱介村西沟边,每夜有火光,人称“地火燃”。是月初七日午后,巨响自西北方来,随即地震,墙倒窑塌,死者众。
十四年(1888)九月二十九日,地震。
民国九年(1920)十月初七日,地震,墙倒窑塌。
1976年10月18日,地微震。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群众防震,家家户户搭防震棚居住。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