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至北周建德三年(574),本境域内为邰县、武功县治所在地。县城的具体位置在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的渭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即在今本区李台乡永安村和扶风县揉谷乡法禧村之间。1979年平整土地时,曾发现有宽10米左右的秦汉城基。在其周围,陆续发现有大量灰坑、秦砖汉瓦、五角形水管及铸铁作坊等文物及遗址,出土刻有“邰”字的秦代铜鼎、铜温壶等青铜器。并在殿背湾至杨陵火车站以南各村发现有战国——秦汉墓葬,出土有铜、铁、石、陶器等文物。由此推断,古邰县——武功县县城建设具有相当的规模。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功县治迁往今武功镇后,原县城逐渐废弃。
现城区形成时间较晚。1934年4月成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从学校大门口向南直通渭河滩形成了一条8米宽、5000米长的南北大道(即今铁路北的西农路,铁路南的邰城路)。1936年,陇海铁路通达宝鸡,在铁路北侧,火车站周围形成与铁路平行,宽6米,长500米的东西街道一条(即今常乐路)。同年,渭惠渠建成通水,在渠南北岸形成东西向的人行道两条(北岸即今的西宝公路中线)。
1940年4月,在渭惠渠南岸建成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建国后,在渭惠渠南岸相继建成省水利学校和省农科院等科教单位,在西(安)宝(鸡)公路北侧先后建成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省水校家属院和杨陵木器厂等单位。
从1952年起,在西农路两侧先后建起了省农业学校、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植物研究所、省化工安装工程总公司、武功科研中心协调委员会等机构。
常乐路形成后,在火车站广场及路两侧出现小商贩、地摊,以及结构简陋的小铺面,此后逐渐发展为当地的商饮服务中心。1958年,又新建了杨陵公社等党政机关和合作商店、供销合作社、武功县百货公司杨陵商店、新华书店、药铺、粮站、煤炭供销站等服务机构。
1958年后,在常乐路北侧150米处,先后建成杨陵医院、杨陵邮电所、杨陵小学等单位。在这些单位门前,形成一条西起西农路,与常乐路平行,宽约4米,长约500米的东西向街道(即今康乐路)。
1959年4月,渭高干渠竣工后,在渠北岸形成一条东西向的人行便道。
1984年建区后,城区建设发展较快。当年,新筑成东薄村至常乐路,宽11米,长1800米,南北走向的泰陵路。
1986、1996年两次拓宽延伸常乐路,路宽24米,长2680米,并在路两边新建了杨陵区委、工商局、物资局、杨陵商场、百货批发市场、后稷商场、梁氏窑建材批发市场等办公机构和服务机构,形成繁华的商业一条街。1986年,从火车站广场开辟一条南起常乐路,北接康乐路,宽40米,长600米,南北走向的后稷路。
同年,在城区东侧新筑北起渭高干渠路,南接西(安)宝(鸡)公路中线,宽24米,长1500米,南北走向的常青路,并在路两侧新建了交警队、养路费征稽所、社会车辆管理站等机构。
1986、1996年,两次拓宽延伸康乐路。新筑路宽24米,长2250米,西仍起西农路,东接常青路;并在路两侧新建了杨陵区人民政府、杨陵区人大常委会、杨陵区政协、人武部、法院、检察院、人民银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城建局、保险公司、粮食局、农业局、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税务局等机构。
1988、1996年,两次拓宽、延伸渭高干渠路,新筑宽24米的柏油路1700米。
1997年,将西(安)宝(鸡)公路中线杨陵城区段(3.8公里)拓宽至38米宽,并进行了绿化美化。
同年,在康乐路北侧150米处,新筑宽22米,东接常青路,西通后稷路,东西走向的公园路810米。
至1998年底,共修筑、拓宽改造城区道路11条,总长27.3公里,总投资2300万元。城区“五横三纵”道路网基本形成。东西向由南到北5条道路依次是西(安)宝(鸡)公路中线、常乐路、康乐路、公园路、渭高干渠路;南北走向由东向西的3条道路依次是常青路、西农路——邰城路和泰陵路。城区规模由1984年的2平方公里发展到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