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至五代时期(581~960年)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设州。武功县归属雍州。今区域的隶属关系亦随之变更。
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京兆郡领武功等22县,郡治长安。扶风郡领岐山等10县,郡治雍城。今区域亦随关中区划的变更而变更。
唐代初,将全国划分为关内等10道。道下设府州,府州下设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京兆郡为雍州;三年(620)置稷州,领武功、扶风等四县。扶风县治所长宁。改扶风郡为岐州,领
川等县,
川治所在今扶风县城。太宗贞观元年(627),废稷州,改隶雍州,撤扶风,并其地入武功。贞观八年(634),改歧州为凤翔府。本区域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复置稷州,领武功等5县,属京兆府;大足元年(701)废稷州,武功仍属雍州;玄宗开元元年(713),武功改属京兆府。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领武功等4县,仍属京兆府。后唐同光元年(923),武功改隶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复属京兆府。后晋置武功郡,隶晋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军路。在此期间,扶风县置未变。今区域仍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宋至清时期(960~1911年)
宋初,分全国为15路,后增至23路。路辖府、州、军。府、州、军辖县。武功县隶永兴军路京兆府;徽宗政和八年(1118),改隶环庆军路醴州;扶风县隶秦凤路凤翔府;高宗建炎元年(1127),扶风县更名扶兴县,旋复旧名,隶凤翔路凤翔府。
北宋末年,金人占领北方,行政区划沿袭宋制,分统治区为19路。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武功县隶京兆路京兆府乾州;孝宗淳熙十六年(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武亭县,仍属乾州。
高宗绍兴十二年(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扶风县隶熙秦路凤翔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隶凤翔路凤翔府。
元改全国为11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四级政权机构。其中也有路领州、县者,还有府、州不属路而直属省者。蒙古建国号为“元”之前的世祖至元元年(1264),武亭县复名武功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乾州;扶风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凤翔府。
明改全国为二直隶及13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辖府、州、县。太祖洪武九年(1376),武功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扶风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
清分全国为23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圣祖康熙五年(1666),武功县隶西安府;扶风县隶凤邠道凤翔府。世宗雍正三年(1725),武功县改属乾州。
此期间,今区域的归属分别随武功、扶风两县归属关系的变更而变更。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中华民国建立后,分全国为28个省及西藏地方。民国2年(1913),陕西省领关中、榆林、汉中三道。武功、扶风两县均隶关中道。
民国17年(1928),撤销道制,只存省、县两级,武功、扶风直属省辖。
民国27年(1938),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两县均属其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建国后,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整编为宝鸡、咸阳等9个专区和1个直辖县。武功、扶风县隶宝鸡专区。1956年1O月1日,撤销宝鸡专区,县归省直辖。1958年11月4日,兴平、武功、扶风县合并为兴平县,时称大县。1961年9月10日,恢复宝鸡专区及武功、扶风县建制,武功、扶风县仍归宝鸡专区管辖。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将武功县杨陵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982年10月,将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特区。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武功县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直属宝鸡市。1983年11月1日改为直属咸阳市。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