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系由武功县的原杨陵镇逐步演变而来。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982年10月,将今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特区。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属宝鸡市直辖;1983年11月1日,改属咸阳市直辖。
因本区的今地域由武功、扶风县的原辖地组成,所以,本区成立前的建置沿革随武功、扶风县的建置沿革变更而变更。具体沿革如下述。
早在5000年以前,区域内即有先民繁衍生息。传说尧舜时代,居住着有邰(亦作)氏氏族。有邰氏的女儿姜嫄,作了轩辕黄帝曾孙帝喾的正妃,姜嫄的儿子名弃,“教民稼穑”有功,被帝舜擢拔为主管农业的官员——后稷,封邰国,赐姓姬,为周族始祖。传至商朝后期,周文王建都丰邑,邰地仍属周的领地。
周、秦时期(前11世纪~前20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都镐京,今区域系京畿之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因秦襄公护驾有功,将岐丰之地赐予秦。此后,区境便成为秦国的辖区。
秦孝公为了革除分封制的弊端,加强朝廷集权,于公元前350年在辖地推行朝廷、郡、县、乡、亭、里六级行政管理体制,设邰、武功等41县。邰县治所在今区域。武功县治所在今眉县东20公里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初分辖地为内史等36郡,内史领邰县等42县。今区域属邰县辖地。
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兴分封,将秦内史和上郡分成雍、翟、塞三国,谓之三秦。雍国都废丘,即今兴平县东南十里南佐村一带,邰县属雍国辖地。
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06~581年)
西汉初,沿用秦制,邰县仍属内史辖区。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以长安为中心,分置左右内史。长安以东为左内史,长安以西为右内史,邰县属右内史辖地。太初元年(前104),改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冯翊,谓之三辅。设司隶校尉,统领三辅。右扶风治所长安,领邰县等21县。
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废邰县,迁武功县治至邰城,仍属右扶风,今区域归武功县管辖。
三国时,关中系曹魏辖区。魏文帝改京兆尹为京兆郡,左冯翊为冯翊郡,右扶风为扶风郡。扶风郡治所迁至槐里,领武功、美阳等10县。美阳县治今扶风县法门镇,武功县治未变。今区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在扶风郡治槐里置始平郡,领武功等五县;迁扶风郡治至池阳,即今泾阳县,领美阳等六县。今境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
赫连勃勃昌武元年(418)十二月,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美阳县,置周城县,治所周原,将美阳县地域并入周城县。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废武功县,置武功郡,治所始在中亭川,后迁至邰城。复置美阳县,治所始在邰城,后迁至崇正镇,辖武功全境和扶风南部。武功郡领美阳等二县,今区域曾先后分属周城县、武功郡和美阳县管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废武功郡和美阳县,复置武功县,治所中亭川;将美阳县地域并入歧山县。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今区域分属武功县、周城县管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