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加强。建区时,本区没有一条乡村公路,仅有砂石路10余公里。1988年建成全区第一条乡村公路——杨(陵)(五)泉公路11公里。随着“城乡一体化工程”的推进,至1998年底,全区完成72.6公里乡村公路的拓宽改造任务。其中,新修柏油路41公里、水泥路1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2公里,全区71个行政村均通有柏油路。输电线路与西北电网相并,有2万千伏安的主变两座,可满足全区人民生产、生活需求。通讯事业发展较快,至1998年,建成市话分局两个,农话交换点1个,市话容量达到13678门,市话用户达到7931户,城区每百人拥有电话25部,农话用户达到689户,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成绩喜人,从建区时的有线广播站发展到现在的杨陵调频广播电台、杨陵电视台、杨陵有线电视台,其中,杨陵电视台覆盖周边9个县(区)。1998年,争取国家广电部投资2030万元,建成有线电视“三网(电视、电话、电脑)合一”光缆传输工程,全区城区及三乡一镇光缆全部开通,可接收35套清晰的卫星电视节目,现发展电视用户8000余户,电话用户110户,电脑用户45户,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科技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也有较大发展。1998年,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放开搞活国有企业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非国有制经济的决定》精神,精心组织,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对全区44户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扎实细致地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健全了企业档案;对区百货公司、粮食系统等10户企业分别实施了拍卖、租赁、兼并等不同形式的改制。区合金材料厂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技改步伐,使产品质量不断上档次,所生产合金材料供不应求。杨陵振动器厂的产品远销到全国各地。区饲料厂的农科城牌饲料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区专用面粉厂生产的天鹅牌面粉荣获第三、四届农博会后稷金像奖。1998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9亿元,是建区时的32.6倍。从1994年全区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杨陵科技推广应用研究所成立起,民营科技有了较大发展。至1998年底,共发展民营科技企业54户,实现总产值3000余万元,上缴税收50万元。个体私营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984年全区有个体工商户120家,私营企业没有一家,至1998年,全区有个体工商户2021户,私营企业77家,年产值925万元。
“科技兴杨”工程全面铺开。全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科技承包、创建科技示范(户)等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形成乡乡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新局面。全区现有区属各类农业技术人员450名,其中农民技术员26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发展到240户,专业村达到38个,5个奶牛养殖专业村已粗具规模。
教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1994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区”。至1998年,全区有中小学58所,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25948人,校舍面积126845平方米。杨陵中学、邰城中学等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杨陵中学被列为全省重点中学。乡办中学全部实现楼房化,47%的小学实现了楼房化,12%的学校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在改善条件的同时,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建区至1998年,共向国家培养输送大中专学生3910人。
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条件不断改善。经努力,1998年4月,区卫生局机关、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搬入新址,结束了多年无固定办公地点的历史,促进了卫生事业顺利发展。本区是省级卫生重点建设县区之一,1997年,原区医院升格为示范区医院、省人民医院临床医院。省医院采取措施,使其医疗水平有很大提高。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全区卫生院、卫生所、医疗门诊由建区时的48个发展到1998年的129个,病床由78张发展到160张。1996年实现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正在顺利实施。1997年,在区级机关试运行医疗制度改革,参加医疗保险的干部职工达1326人。计划生育工作跃入全省先进行列。1992年,区计生委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顺利实现了“三为主”(宣传教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避孕节育为主),“三结合”(计划生育工作和生产相结合,计划生育工作和生活相结合,计划生育工作和生育相结合)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5年没有突破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