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村
位于阎良城区南1公里处,飞机场北侧。分贤南、贤北两个村民小组,属阎良乡,有耕地594亩,174户,740人。土地肥沃,全部水浇地,村民以种植粮、菜为主,并有养殖业。据清康熙《临潼县志》载:唐大中年间,田真、田广、田庆三人,父母临终,指庭前紫荆树曰:“此树枯,尔曹异居。”其弟听妇言,私蓄,即枯,其人悔,兄弟抱树痛哭不止,荆复茂,兄弟和好。《吴均续齐谐记》中云:(田)真,京兆人,兄弟三人,共议分财,资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断三节,次日将截之,此树即枯死,真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根,闻将分砍,是以憔悴,人不如木也”。因怨不自胜,不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到大中大夫。清末《今古奇观》首篇“三人哭活紫荆树”即以此传说写成。后人因田氏兄弟的贤德,遂称三田村为三贤村,沿用至今。明、清《临潼县志》记载:村外有田真、田广、田庆墓,村头有三田祠。民国时期,此村属阎良镇第三保,建国后属九区三贤乡、五乡。1956年成立农业合作社,1965年属阎良公社团结大队,1984年后属阎良乡三贤村委会。1958年建设飞机工业基地时,有33户迁往飞机场南北屯乡,另建新村,称新三贤村。
渠湾村
位于城区人民路东段南侧,属阎良乡农兴村委会,有耕地200亩,53户,240人,村民除种植粮、菜外,多从事奶牛饲养及服务行业。村民以任姓居多,曾取名贤任村。北宋时,宰相寇准奏议引石川河上游赵氏河水修渠灌溉栎阳县北农田。清乾隆《临潼县志》载:“石川河渠,名寇公渠,自富平绕断塬而南,盖莱公堰漆沮以灌田者也”。此渠由富平县淡村沿荆山北麓、石川河南岸流经断塬入区境,向南至贤任村绕湾折向西南注入清河。后人称石川河渠为寇公渠,将贤任村更名为渠湾村,沿用至今。明、清时属永丰乡万代里。民国时属阎良镇第二保。建国后属九区牌楼乡,1956年划归新兴乡农兴高级农业合作社,1964年后,属阎良乡农兴村至今。村中保存有莱公渠修渠纪念古碑一座。
粟邑庙
此村位于阎良城区东12公里石川河东岸,属康桥乡,东邻孙李村,南接东炮张,北连秦家,西靠石川河。有耕地2500亩,村民280户,1600人。耕地均为水浇地,盛产小麦、棉花、玉米及瓜果、蔬菜,特产“相枣”,畅销省内外。该村为阎良区境内最古老村堡之一,相传为神农氏教民种粟之地。唐代建有诩唐观,是祭祀后稷的神庙,得名粟邑庙。清末民初尚有庙会和祭祀活动。唐武德元年(618)置平陵县于此,次年更名粟邑县,贞观八年(634)废县。宋代设粟邑镇,镇西石川河设粟邑渡。民国23年(1934),此村归相桥镇第二保管辖。民国29年(1940)创立建国中学,后改为临潼县简易师范学校。民国时期一度曾设集市。建国后,1950年划归关山区,成立粟邑乡,1962年又划归康桥公社,设粟邑大队。1987年随康桥乡划归阎良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