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的地表水除自然降水外,主要有3条过境河流,即石川河、清河、苇子河,都发源于渭北山地,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境内平原区注入渭河,均属黄河水系。
石川河
以河川道多为砂卵石而得名。发源于铜川市焦坪北山和耀县柳林瑶曲北山,上游为漆水河和沮水河,二水南下于富平县境内洪水乡岔口合流,始称石川河。经富平县境西南从本区阎良乡断塬村入境,由区境西北向东南于康桥乡樊家村纳苇子河水,又于武屯乡小苏村纳清河水出境,经临潼县交口乡迎仁村入渭河。境内流经阎良、新兴、康桥、武屯四乡。河流全长144公里,境内流长30公里,河床比降4.4‰,流域面积4585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河道控制流域面积188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15亿立方米,河水流量极不稳定,平时水量不大,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旱时常断流。洪期为每年7至9月,有时亦于4、5月发早洪,早洪时正是两岸人民群众引水灌田的好时光。明代《临潼县志》“名胜”篇中有“谷口春涨”之记载:“栎阳西北田高,泾渠不能到,因从断塬口堤石川河水以灌之,故断塬口亦名谷口。每值春涨,无问男妇老幼,皆执锸争引,不终日而千倾弥漫,洵可乐也。”石川河的水利资源开发利用已有2200年的历史,《史记·河渠书》记载,秦王政初年(前246),开凿的郑国渠沿荆塬入区境内,绕断塬而北,至太上皇陵东纳石川河水灌溉富平县及境内康桥、关山大部分土地,出境经富平至蒲城东南注入洛河。7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河水截流,加之采石挖沙,工厂排放废水,石川河已长期断流,河床凹凸不平,多有污水,昔日的自然景观已不复存在。河上建有铁路、公路桥5座。
清河
又名清峪河,古称清谷河、五丈河,是石川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耀县照金西北的野虎沟,流经耀县、淳化、三原、阎良、临潼5个县、区。是本区和临潼县的一条界河。从境内西南振兴乡慕郑村入境、由西北向东南经振兴、北屯、武屯3个乡,于武屯乡小苏村注入石川河出境。河流全长153.8公里,其中区境内流长28公里。总流域面积1863平方公里,境内河道控制流域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两岸多陡崖,河床狭窄、河沟平均宽170米,河水含泥沙量大,两岸多有芦苇生长。古代清河自然景观甚好,明《临潼县志》有“清河多藻荇,旭景平浮,清风徐引,满川绿摇翠幌,耀人心目……”之记载。建国以后,沿河岸修有慕郑、栎阳等小型抽水站,70年代修有栎阳、二龙口两大水库。80年代,由于沿河两岸氮肥厂、造纸厂等工业污水排放,河水污染严重,清河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沿河建有栎阳、新华、巷里3座公路桥梁。
苇子河
因河两岸多有芦苇生长而得名(当地人称芦苇为苇子),又因水至隆冬不冰微温而称温泉河,河两岸浸泉分布较多,犹如母猪乳形,故习称母猪河。发源于富平县城西北南社乡龙王村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斜下,流经富平县城关、华朱等8个乡镇,在留古乡猴王洞与本区康桥乡北周村交界处入境,流经康桥乡南周村,至樊家村东南注入石川河,为石川河支流。境内流长3.5公里,河床系青泥底、河谷窄深、两岸陡崖,多为沟壑台地。据清《富平县志》记载,温泉河自然景观甚佳,“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树深莺语细,白鹭下还飞”,“傍柳渔矶人影乱,浣纱溪女笑声多”。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赞美诗句。温泉河盛产鲫鱼、螃蟹、蚌、鳖等,味道鲜美。沿河两岸所产莲藕、芦苇及蔬菜闻名遐迩。70年代沿河道建有康桥一、康桥二两座水库,80年代,因河水经常断流,河道干涸,苇子河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