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是西安市辖区之一,因境内有秦汉以来屡建于灞河之上的灞桥而得名。位于东经108°59′~109°16′,北纬34°10′~34°27′,东接临潼、蓝田两县,西连西安市雁塔、新城、未央三区,南界长安县,北邻高陵县。境内最低点在水流乡南郑村渭河河漫滩,海拔358.3米,最高点在洪庆镇粟沟村,海拔1240.7米,相对高差882.4米。区境南北长30.8公里,东西宽26.5公里,总面积332平方公里。区政府驻地纺织城,距市中心12公里。1993年,全区辖11个乡、镇、街道;总人口40.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19万人,城镇人口14.70万人,人口密度1231人/平方公里;有汉、回、满、蒙古、朝鲜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2458人。
战国时,秦以今灞桥区及临潼县之一部置芷阳县,西汉置南陵、霸陵两县。王莽曾更霸陵县为水章县,三国魏改霸陵县为霸城县。南北朝时期,北周在长安县东部分设万年县,后又将霸城县并入万年县。隋开皇三年(583),改万年县为大兴县。唐初,复大兴县为万年县,后改万年县为咸宁县。五代时期改为大年县,宋朝改为樊川县,金大定年间复为咸宁县。元、明、清沿续未变。民国初年,将咸宁县并入长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灞桥区。1965年,灞桥、雁塔、阿房、未央合并为西安市郊区。1980年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雁塔、未央、灞桥三个区建制。
灞桥区东有骊山丘陵,南有狄寨台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形倾斜。境内以渭河冲积平原为主,川、原、坡、山俱全,东部低山丘陵位于洪庆镇东部,海拔800~1240.7米。南部台原川道区位于狄寨、红旗、霸陵等乡,海拔401~800米。北部渭河冲积平原位于灞桥、新筑、水流、新合等乡、镇,海拔358~420米。全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据1959~1981年记载,年均总辐射量为ll.4千卡/平方厘米;光照时数年均2255.4小时,在一年中8月份日照最长,2月份日照最短;年平均无霜期为208天,年平均气温13.3℃,年均降水量720毫米。地形地貌多样性所形成的地域差异和各种类型的小气候环境,给区内常年种植各种新鲜蔬菜和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灞、浐、渭三河穿境而过。灞河在区境流长32公里,浐河在区境流长15公里,渭河沿境流长6公里。河流冲刷,在区内形成两个主要台原:白鹿原、铜人原。白鹿原在灞、浐二水之间。东西宽约6.7公里,南连秦岭,北接灞岸,长约20公里。相传周平王时有白鹿出于此原而得名。因汉文帝霸陵在此坡,又名霸陵原。铜人原,即灞桥东北的高地。因三国魏明帝从长安移徙秦时所铸铜人往洛阳,中途弃置霸城而得名。
全区有耕地25万亩,占总面积的50.18%。诸河道沙石品质优良,可采量达5000多万立方米。坡原黄土丰厚,是烧制砖瓦的材料。洪庆山区有石墨矿,总贮量约4500万吨。另有片麻岩4.8亿立方米,此外有硅石、花岗岩、方解石等,均有一定开发价值。区内有地热田,面积约60平方公里,1987年初,试打一热水井,水质优良,水温高达70℃,符合工业和医疗用水标准。1990年已开发利用。
区内交通便利,陇海铁路东西穿境而过,西安火车东站在十里铺乡,是西安主要货运站之一。灞桥镇南侧有灞桥火车站,从陇海铁路向南有6条专用支线,连接6个乡镇及驻区并通往全国各地。西临高速公路,由十里铺起直达临潼,210、312两条国道东通河南、山西,西达甘肃、青海、新疆。邮电通讯设施完善,有2个邮电分局,1个市内电话局,程控直拨电话可与国内外联系。
区境内有部、省、市属企业单位150个,主要分布在3个地区。纺织城是全国著名的纺织工业基地,有西北国棉三、四、五、六厂和西北第一印染厂、省红旗水泥制品厂、省延河水泥机械厂、西北电建四公司、西北电力机械厂、灞桥热电厂等大中型企业,有10余万人口,是西安市的卫星城;洪庆镇有国营庆华电器厂、向阳化工机械公司和国营朝阳仪器厂等,是以国防科研工业为主的工业园区;灞桥镇附近有市建筑材料厂和西安锻压机床厂等是建材机械加工工业园区。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