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6000多年前,先民在半坡采用草泥和木料造屋,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木架建筑,形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遗址中房屋建设的稠密分布和多层叠压,说明半坡先民在此定居时间很久。腐兴庆宫和大明宫遗址分别出土印有“城东官砖”或“官匠户”字样的砖,说明当时已有砖木结构的房屋。建国前,区境内的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各村庄富户房屋习尚“四合头院”,中等以下人家住瓦房,一般为三大间或“一边倒”,少数贫困人家住草屋、窑洞。
村庄布局多以户族聚居,如姜家、王家庄、香胡湾、王家斜、李家堡等。村庄最大者711户(如狄寨),100户以上者居多,最小者30户(如三杨坡)。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村舍排列及道路不规整。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建设发展较快,40%的农户盖了新房,一般为砖混(混凝土)结构,多为二层楼,部分还进行了外砌。建设比较好的如十里铺的董家门、尹家街、张家坡等。80%以上的村庄道路有所改观,采用水泥或沙石、炭碴等铺路。
据1993年统计,全区共有村庄427个,总户48480户,其中300户以上的村54个,100~300户的村121个,97户以下的村5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