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建设 引镇、子午镇、杜曲镇、太乙宫镇、滦镇、王曲镇、马王镇、郭杜镇街道建设简况如下:
引镇 长安东部重要集镇。明、清时颇繁盛,山货店、盐店、旅店多在南街;饮食、百货、杂货多在中街;手工业作坊多在西街;扫帚店、车马店多在北街。西安一些商行在引镇设有货栈、分行。解放后,在西安至汤峪公路、大雁塔至引镇公路、引镇至大峪公路、引镇至鸣犊公路的交汇处形成新的商贸中心。1984年由私人、集体投资、镇政府统一征地、规划,建成一条长400米、宽30米,沥青路面的商业街。至1989年底,建成新西街、东新街、北新街、南新街、北一路等五条商业大街,全长2230米,沥青路面。
子午镇 位于秦岭北麓子午峪口。宋景祐三年(1036年)置子午镇,清嘉庆七年(1802年),长安县丞置驻子午镇。老街道长400多米、宽近10米。解放初,西(安)万(县)公路建成,南北交通改道,子午随之萧条。1979年,镇中心由老街移至何(家营)子(午)公路与环山公路交叉处,镇机关、邮电支局、商业楼、医院、公安派出所、贸易货栈、银行、旅馆等单位沿路而建,形成长1040米、宽18米的十字形新街。
杜曲镇 位于县境中部樊川道上,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设镇。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当地群众修建一条长210米,由石条铺成的街道。1960年前后,县造纸厂、县钢铁厂、镇机械厂、医院、粮站等单位沿镇南西(安)汤(峪)公路而建,镇政府机关、银行、中学、小学、食堂、商店等亦相继迁至路旁,形成长1200米、宽30米,沥青铺设的新街道。
太乙宫镇 位于县境南部太峪口,中华民国20年(1931年)前是个仅有几百人口的小山村。抗日战争期间,省立西安高级中学迁入,国民党在此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太乙宫镇始有商店。1970年前后,206研究所、第一钟表机械厂、兰州军区干休所等相继迁入。太乙宫镇才修建了一条1600米长的沥青罩面街道。镇政府机关、镇中学、医院、商店、粮站、邮电所、银行等单位沿街而建。
滦镇 位于县境西南沣峪口附近,是1984年后的新兴集镇。街道以西(安)万(县)公路与新(村)灵(感寺)公路交叉处为中心,呈十字形分布,全长1600米、宽30米,只有500米为砂石路面,其余为沥青路面。新村中学、镇政府机关、区工委、医院、银行、工商所、工读学校等单位沿街而建。商店、企事业单位、布匹百货交易多在东西街道,个体户、服务业、蔬菜副食交易多在南北街道。
王曲镇 位于县境中部。清光绪年间即有钱庄、酒铺、车马店。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黄埔军官学校第七分校迁入,修筑一条通往西安的简易公路,商号、店铺逐渐增多,形成百余米长的商业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讯兵某部进驻原七分校处。五十年代后期沿老街兴建王曲中学、粮站、医院、机械厂等单位。1978年整修老街道,铺设长960米、宽20米沥青罩面的新街道。
马王镇 位于县境西北部,原为一农村。解放后,西(安)户(县)的公路、铁路均经过马王镇,镇上设有客运、货运站。1960年前后,国营西安铜网厂(后改为西安造纸网厂)、西安挖掘机配件厂(后改为西安沣河毛纺厂)、陕西省建工局采沙厂迁入,沣河大桥竣工通车,银行、中心小学、税务所、工商所、邮电支局、机械厂、商店、信用社等单位沿公路而建,形成一条长990米、宽30米的街道。至1989年底,镇街道已有个体饮食、服务业摊点、商店、镇办和个体工业企业100多家。
郭杜镇 建于明万历年间。解放前仅有小店铺20余家,街道长不过百米,宽仅6米多。1971年以西(安)万(县)公路与韦(曲)斗(门)公路十字为中心,修建镇政府机关、粮站、医院、邮电所、银行、机械厂、县农科所、商店大楼等,形成新街道。1988年新改街道总长2350米、宽27米,铺设混凝土路面450平方米。
水电设施 1984年前,各镇均无排水和照明设施。1985年后,水电设施逐步完善。
排水 1985~1989年底修建排水沟,引镇2200米,滦镇420米,太乙宫镇1000米。
街道照明 1985~1989年底,引镇等6镇共装街灯105盏,种类有钠灯、汞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