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军事交通
通道 古代长安交通比较发达,西南向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东南向安康的库谷道,向商洛的武关道,沿渭水南岸东向中原各地之要道,东北向太原之要道,都经过长安县境,在军事上起过重要作用。
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筑的一些干、支线公路,如西安经长安通向西北、西南之西宝线、西兰线,西安经长安向北之咸榆公路,西安经长安之西汤公路,西安经长安之西万公路,西安经长安之西户公路等,在军事上的地位都十分突出。
桥梁 古长安渭、沣、浐三河上的桥梁,是军事交通要津。西渭桥是西北出入长安城必经之路。中渭桥是古代长安城北的惟一出入口。东渭桥是长安城东进出之要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县防空袭军事控制要点中有桥梁22座,如客省庄沣河铁路桥。公路桥,西万公路上的高桥、西汤公路上的长安、蓝田友谊桥等。
第二节 军事要地
子午峪 子午峪是古子午道,也叫子午谷。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子午道南口曰午,在汉中府洋县东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城南百里。谷长六百六十里,或曰即古蚀中。谷南道渠沔,孔道四出,与傥骆、褒斜凡六大谷,盖用武要地。故汉代置子午关于此。”《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建兴八年①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②,张创由子午、曹真由斜谷取汉中。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阪③,大雨道绝,真等皆还。”《元和郡县图志》:“魏遣锺会统十万余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趋汉中。晋桓温伐秦,命司马勋出子午道。”明末孙传庭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曾派兵出子午谷夺义军南路。清同治元年(1862年)和八年(1869年),太平军两攻长安城,均出子午峪。1949年,国民党军队溃退时,曾在子午峪口小五台顽抗,主力部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残兵经子午峪退逃四川。
白鹿原 白鹿原位于县东约15公里。据传,周平王时原上出现过白鹿,故名。因汉文帝葬此原,亦名灞陵原。原南连秦岭,北至西安灞桥,是长安城东南之制高点,据此原而攻长安,则长安城无险可守。公元前206年,泰国在函谷关以西尚有数十万兵力,而刘邦入武关至白鹿原,秦军无法设防固守,秦王子婴开城投降。公元354年,东晋桓温率步骑4万余人人武关向关中进发。前秦苻健派兵扼守蛲柳城(今蓝田蛲关)以拒。四月,两军战于蓝田,秦军大败,桓温乘胜前进,屯兵白鹿原,声势大震。但兵行至霸上却犹豫不前。苻健乘机力攻白鹿原。桓温失利,率残部撤回荆州。民国15年(1926年)镇嵩军犯陕,先踞白鹿原而得势。
大峪、库峪 大峪和库峪是县境东南的两个险要峪口。清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太平军一支曾出大峪攻取引驾回。民国21年(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库峪口进入长安。民国26年(1937年),红军七十四师曾驻大峪附近休整半年。1949年5月,中共长安游击队二中队与国民党军队在大峪展开夺粮战。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某排与国民党军队在龙渠发生激战,后国民党军队从大峪南逃入山。
引驾回 是长安城东南部从汤峪、库峪、大峪通向西安的必经之地。清代孝义厅(今柞水县)在此曾设兵站。太平天国捻、回义军曾在此与官军、民团交战。民国24年(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将军率领下,攻占引驾回,徐将军电话警告西安守城官员,令其大为惶恐。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十一军军部曾驻引镇。配合地方军队,追歼隐藏在终南山的国民党军胡宗南残部。
①建兴八年为公元230年。
②西城即今陕西安康市。
③赤阪即今城固县龙亭山。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