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贸易繁荣昌盛
碑林地区历代是商贾云集之地,一直是西安商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早在唐代,位于今辖区东南部的东市,占地0.92平方公里,“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聚”,商品琳琅贸易繁荣。从明清至民国,区境内的南院门、南大街、东关和南关一带,是西安最繁华的商业区。20年代,南院一带各类大小商店林立,仅百货业就有106家。1935年1月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商业中心逐渐移向东大街后,碑林区仍然是西安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辖区的商业更加繁荣,并从城内迅速向城外延伸。形成城内以东大街、南大街为中心,城外以李家村、边家村、东门外和南门外为中心的商业区。1993年,全区共有商业单位7102家,从业人员28870人,24个主要门类。其中全民单位356家,职工8347人;集体单位1369家,职工10770人;个体有证5377家,从业人员9753人。1993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2850.5万元,是1980年的8.26倍。其中商品零售额52578.1万元,饮食零售额4789.3万元,工业零售额4143.3万元,其他行业零售额448.5万元,农民对非农民居零售额20891.3万元。除农民对非农民居零售额,因1983年前无此项统计数据而不可比较外,其他依次分别是1980年的5.45倍、81.2倍、14.39倍和18.68倍。
城区建设日新月异
辖区在唐代是长安城的一部分,境内道路宽阔平坦,状如棋盘,布局整齐合理,环境绿化和美化都达到了很高水平,是封建时代城市建设的典范。随着唐的灭亡和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长安城走向衰落。明王朝建立后,将唐末缩建后的城池分别向东和北两面各扩展约三分之一,在唐末“新城”基础上,重建西安城墙、城门、城楼等,工程浩大,气势宏伟。但城市设施至清代无大进展。
民国时期,兵连祸结,西安城市建设并无大变化。但在民国元年(1912)拆除了满城南、西城墙,拓宽了东大街,并修建了两侧临街店铺。后于民国12年(1923)开办了环城汽车(公共汽车)。碑林区域内最好建筑是民国25年(1936)在金家巷兴建的三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后为张学良公馆)。是时,碑林地区的城内不但棚户茅屋到处可见,而且有杂草丛生的坟地多处,城外基本全为村落和农田。多数市民靠菜油和煤油灯照明,食井水。是时,辖区街道狭窄,东大街和南大街的沙石路也是西安的最好路面,两侧房屋陈旧,城区其他公共设施极少。
建国后,区域内的东大街、南大街先后改建成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拓宽了和平路、雁塔路、长安路、陵园路和太白路;先后建成中山百货大楼和邮电大楼等为群众服务的设施建筑;逐步改造了城区上下水和公用照明体系,居民都用上了自来水,城市公用照明发生根本变化。尤其改革开放后,辖区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993年,碑林辖区有主干道15条、次干道8条、街巷227条,总长度达15万米;供水干管7条,长度为27373米,日供水146232立方米;排污干管8条,长度为16733米;雨水干管18条,长度为27036米;公交车线路37条,电车线路2条;邮电局、支局、所共23个。至1993年底,新建住宅小区、低洼改造和商品房开发,建筑总面积达208万平方米;绿化美化道路129条,绿化覆盖率达34%。
群众生活不断提高
西安解放时,碑林地区经济非常落后。1949年全地区工业总产值147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70万元。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5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235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1949年增长52.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624万元,是1949年的12倍;财政收入958.9万元。
1958~1978年,经历了“大跃进”、“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区属经济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仍取得一定发展。197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2228万元,是1957年的5.2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975万元,比1957年增长59.58%;财政收入1629.88万元,比1957年增长69.9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城区服务功能也不断增强。199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4.25亿元,是1978年的3.47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29亿元,是1978年的9.24倍;财政收入达到10349万元,是1978年的6.34倍。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以1980年为基数,1993年底已接近翻两番的目标。
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尤其改革开放后,地区群众衣食住行的水平和条件,不断提高和改善。1993年,碑林区职工人均年收入2359.7元,分别是1970年和1978年的4.6倍和2.3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550元,分别是1971年和1978年的9.6倍和4.8倍。1993年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2平方米,比1985年的3.62平方米增加了2.58平方米。
建国后不久,国家即实行了职工公费医疗制度,医疗事业也迅速发展。尤其改革开放后,医疗设施、条件和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群众的医疗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到1993年底,碑林地区有各类医疗机构462所,有病床5154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553人。全区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0.08张、卫生技术人员12.7人,比全市每千人平均病床多4.96张、卫生技术人员多6.23人。人口期望寿命1949年只有35岁,50年代末提高到57岁,1993年增为72.47岁。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