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区是古都西安市三城区之一,居西安市城区中心东南部,位于东经108°54 ′17″~108°59′25″,北纬34°13′52″~34°16′ 16"。因境内有中外闻名的宋代“碑林”而得名。辖区跨越明代城墙,形成城内城外两部分。东与新城区接壤;西和莲湖区相连;南和雁塔区相接;北与新城、莲湖区毗邻。东西长9.1公里,南北宽4.37公里,总面积23.87平方公里。1993年,全区共有153385户,514574人;3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98.26%,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74%。全区设10个街道办事处,16个行政村。区人民政府驻书院门6号。
行政建置沿革
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始设杜县,今碑林区境为杜县所辖的一部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实行郡县两级建制,设内史辖京畿42县,今碑林区境隶属内史杜县。到汉高帝五年(前202),设京兆尹长安县,今碑林区境则属长安县所辖。北周明帝二年(558),开创万年与长安两县分治长安城,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今碑林区境隶属京兆郡(府)、奉元路和西安府的长安、万年(大年、樊川、咸宁)两县分辖。直到民国2年(1913)2月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才结束了今碑林区境长达近1400年隶属两县分治的格局。
民国33年(1944)9月,设西安市建制后,市辖城关30镇,今碑林区境内共有12镇。民国34年(1945)11月,西安市撤镇设12个区,今碑林区境为第一、二、七区全部及第九、十区各一少部分。
建国初期,西安市沿用市辖12个区建制。1955年1月,西安市行政区划调整,第一、二、七区合并组成西安市碑林区。1960年5月20日至1962年6月30日,碑林区建制撤销,将东关南街、伍道什字两个街道办事处区域划归灞桥区,其余和平路、柏树林、南大街、南院门4个街道办事处区域划归雁塔区。1962年7月1日恢复碑林区建制,其辖区和撤销前基本一致。1965年10月,全市区划再次调整,撤销灞桥、雁塔、阿房、未央4区,辖地合并为一个郊区。将原雁塔区的太乙路、雁塔路、长安路、边家村、小寨路、八里村等6个城市人民公社划归碑林区管辖。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队和农业人口由新成立的郊区管理。1980年3月,灞桥、雁塔、未央、阿房4区建制恢复,郊区撤销。7月,碑林区小寨路街道办事处又划归雁塔区管辖。1982年3月,雁塔区永宁人民公社连同所辖的23个农村生产大队,划归碑林区管辖。至此,结束了近20年城区管城市户口人口,郊区管农业户口人口的地域相互交错的格局,形成比较合理的以块划界和管辖的行政区划模式。至1993年,碑林区的基本建制和所辖地域没有变化。
革命传统悠久
碑林区域内人民在西安近现代历史上,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抗日救国和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斗争中,涌现出无数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绩。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陕西革命党人同哥老会联合,于10月22日发动起义。起义军首先攻占军装局(现东县门市第八中学),并在此建立总司令部,领导起义军英勇斗争,彻底推翻了清廷在陕西的统治。1919年“五四”运动中,辖区爱国学生同全市学生一起,奋起响应,游行示威,组织演讲,唤起民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碑林区域内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而英勇的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西安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5年10月,西安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西安特别支部诞生。1926年初,中共西安地委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私立民立中学学生、共产党员张汝慎发展赵光璧等入党,建立了碑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私立民立中学支部。是年春,碑林地区团组织发展较快,先后在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6所中、小学建立了共青团支部。4月,北洋军阀指使刘镇华率“镇嵩军”围攻西安,各校停课。留在城内的革命师生,积极参加中共西安地委举办的暑期学校革命理论学习,参加杨虎城、李虎臣将军领导的反围城斗争。11月,以冯玉祥、于右任为首的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在陕西军民的支持下,打败了刘镇华,西安解围。之后,西安地区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青年运动蓬勃发展,各种群众组织纷纷建立,革命活动十分活跃,党、团组织发展很快,区内先后建立了中山学院、陕西农民协会等9个中共支部和一批共青团支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6月,冯玉祥改变立场,与蒋合流,共同反共。7月,冯电令其总参谋长兼陕西省代主席石敬亭在西安开始“清党”,取缔革命团体,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镇压群众运动,西安革命形势急速逆转。碑林地区党、团组织屡遭破坏,只有民立中学和省立一师的党、团组织及驻东关索罗巷的中共长安县委保存下来,开始了艰苦的地下斗争。
1928年5月,为了紧密配合渭华起义,省委决定民立中学党支部改为特别支部,由该支部书记张邦英兼任东路秘密交通员,给渭华党组织转送文件。渭华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当局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民立中学特别支部停止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西安的形势出现了有利于抗日救国运动的变化。1932年4月,蒋介石派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来西安,推行不抵抗主义,破坏西安的抗日反蒋群众运动。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陕西省立高级中学等学校的党支部发动学生积极参加驱逐戴季陶的斗争,并取得胜利。1933年4月至9月,国民党反动当局镇压学生运动,利用叛徒提供的名单四处搜捕诱捕共产党员。此间,碑林地区先后有5个党支部书记和部分党员被捕、被学校开除或被迫离校,区内的中共支部遭到严重破坏或被迫停止活动。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西安学生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高潮,碑林地区西安师范等单位相继成立抗日救亡群众团体。1936年上半年碑林地区重建了2个党支部。11月,中共西安临时支部在西安师范建立。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中共中央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全国民族团结抗日奠定了基础,也使西安地区革命形势有了新转折。1937年2月至4月,碑林地区的西安师范、西安高中、西北文化日报社、民立中学等单位分别重新建立了党支部。同时,还新建了西安红十字会医院、陕西邮政管理局等党支部或党小组,碑林地区的中共党员发展到近60人。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中共西安市工委、西安学委和职工委领导下,碑林地区的基层党组织从5个发展到7个。各基层党组织领导本单位抗日救亡团体,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西安师范等学校,以同乡会、同学会的名义,发动进步学生组织农村工作团,深入咸阳、朝邑等地,宣传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帮助当地建立抗日救亡团体。国立东北大学党支部组织战地服务团,前往山西抗日前线宣传达3个多月,有的学生还参加了抗日部队。西安红十字会医院党支部,对抗日前线送回的伤病员和国民党释放出狱的共产党员精心治疗,使他们早日重新走上战斗岗位。陕西邮政管理局党支部,对延安和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收发的邮件,采取多种办法妥善及时处理,保证党报党刊及进步书刊安全传递。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