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贩众多,市场密集。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战火,逃亡来陕的难民很多定居在区境之内。为维持生计,不少人挑担摆摊进行贩卖,进而集聚成市,集贸市场应运而生。40年代,西安城内较大的市场共有6个,其中5个即集中在新城区境,以经营棉纱为主的民乐园市场、以经营小百货为主的民生市场、以经营鞋帽百货为主的国民市场,在尚仁路东侧一字摆开,盛极一时,成为供应全省人民日用生活品的重要渠道。尚仁路西侧的游艺市场是西安曲艺精花荟萃之地,有上百名艺人在此演出,并设有茶社二三十家。地处市中心的平安市场,集曲艺、饮食、日用百货于一体,摊点林立,品种繁多,驰名的徐记黄桂稠酒、同州张口酥饺、枣肉沫糊以及南方小吃,招徕众多游客。此外,位于中山门内的“鬼市”,是闻名全省的旧货市场。建国后,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市场中的商店进行了公私合营,摊贩则组成合作商店,这些市场随之消失。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城区境内的集贸市场犹如雨后春笋,又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以胡家庙为中心、长乐路为轴线的批发市场群。饮誉省内外的康复路工业品批发市场、长乐中路轻工业品批发市场、华清路青干果批发市场、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太华路建材市场和万寿路药市均为全省最大的批发市场,成为全省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辐射全省,乃至西北各省(区)。炭市街副食品市场是全市设施最好、管理水平最高、品种最全、上市最快的副食品商场,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市场。在这些大市场的带动下,一些中小型市场也星罗棋布,点缀于街巷之中。1993年,全区共有各类市场36个,全年成交额约27亿多元。
专营商业街,独具特色。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昔日宁静偏僻的街巷,顿时红火起来,各类专营商业一条街破土而出。尚德路原先仅有两三家修理摩托车的小店,80年代初期由南向北逐渐发展,成为有一百多个门点的销售摩托车配件一条街。90年代初又出现5个摩托车整车销售部,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以往的西五路,省市机关林立,商业网点甚少,得开放之天时,占物资机关坐落之地利,迅速发展成为二类机电产品销售一条街,从解放路到北新街口,计有77个门点,年销售额约2000万元。西七路东段原为居民住宅区,由于靠近火车站,初期有人在此倒贩香烟,经过多次整顿,形成拥有106个门点的烟草一条街。东六路及其两侧街巷,从1985年起批发书刊,到1993年达120家,为西北有名的书刊批发一条街。昔日的“鬼市”,也脱胎换骨变为“日”市,沿东城墙北起中山门南至东门口,成为拥有二三百个摊位的旧货销售街。此外,尚朴路背靠西安电信局,发展成为通讯器材—条街;西七路西段因有省印刷物资公司,发展成为印刷纸张一条街。
西安交通枢纽
新城区素有西安“门户”之称。火车站地处解放门外,是西北最大的客运车站。新建的主楼大厅1.6万平方米,可容纳7000人候车,具有日通过90对列车能力,1993年旅客发送量为850余万人(次)。坐落在车站广场南侧、与火车站翘首相望的陕西省西安汽车站,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为全省最大的汽车客运站,辐射全省及邻近8个省(区),年发送旅客259万人(次)。位于东郊的西安火车东站,是全国38个路网编组站之一,日均办理车辆5886辆,并承担着部分物资装卸任务。正在兴建中的西安城东汽车客运站,占地39亩,主楼高15层,集客运、客房、餐饮、娱乐、商务于一体,为西北、西南规格最高的一级客运站,建成后日发车可达450班次、运送旅客1万人(次),将成为西安东郊的交通中心。
境内的公共交通事业也十分发达,全市4条无轨电车路线,均从境内通过,有3条在境内始发。有27条线路公共汽车在境内通过,16条线路在境内始发。1980年境内开始出现出租汽车,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辖区登记营运的出租车有2200辆。
民国时期,省电报电话楼建在区境,市话实装用户仅943户。建国后1965年新建西安报话大楼,建筑面积20220平方米,为全国8大中心局之一,是西北、西南通讯枢纽。1993年市话程控交换设备达35万门,市话用户15.6万户,长途徨控交换机容量3万路端,可直拨国际217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事业昌盛
区境文化单位众多,娱乐场所星罗棋布。民国元年(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创建的易俗社,是秦腔剧种中影响最大的剧社。曾编排剧本五六百个,培育演员600余人,唱红西北,闻名全国。王天民、刘毓中、宋上华、樊新民、杨令俗、孟遏云、晋福长、肖若兰、陈妙华等几代名流辈出。著名戏剧家樊粹庭创建的狮吼剧团于1942年迁入境内,创作剧本100多个,培育演员200多人,形成一支新的豫剧流派。游艺市场、平安市场的曲艺、杂耍、小戏,平民一所、二所的社火十分活跃。张玉堂(张烧鸡)、李润杰、赵文增的相声驰名全国。建国后,境内文化事业更有长足的发展,新建了德庆皮影社、大明宫电影院、新城剧场、省群众艺术馆,以及西七路、胡家庙、铁路、华山、秦川、黄河、昆仑、东方、西光等9个工人俱乐部。80年代,又建成西安市青少年宫、省科技馆、省老干部活动中心。1993年,全区有剧场、影院、俱乐部22处。这些场所同新兴起的卡拉OK厅、录像厅、镭射厅等构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娱乐网,为各个阶层的群众精神生活提供了优越的场所、丰富的内容。
新城广场,占地6万平方米,是全市的中心广场。西安群众举行盛大庆典、游行集会,多在这里进行。1992年建成彩色音乐喷泉,使广场更加美丽壮观。早晨,数千名群众在晨曦中练拳习剑,翩翩起舞;夜间灯火通明,光华绚丽,音乐喷泉的彩色灯光,与省政府大楼、省科技馆、青少年宫的灯光交相辉映,形成一组蔚为壮观的现代都市景观。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40年代有各类学校35所(其中,大专2所,中学7所,小学22所,师范2所,职业学校2所)。后宰门一带聚集了7所大中小学校,是西安有名的“文化街”。建国后,南郊规划为高等教育区,原有两所大专迁出。之后,又相继新建、迁入4所大学。普通中小学迅猛发展,1993年有中学34所,在校学生19306人;小学53所,在校学生38778人。1989年,新城区率先在全省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从80年代起,改革教育结构,先后建立起9所职业学校,并在7所中学附设了职业班,计有教学班119个,在校学生3993人。此外,还建立了夜大学、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境内医疗机构云集。除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口腔医院外,尚有地方医院28所,床位4357张,医务人员8005人。其中:有百年历史的第四医院、市中心医院、西安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及口腔医院、省妇幼保健医院共5所省市级医院;有直接为工人服务的职工医院11所;有各具特色的区属医院、街道医院12所。著名中西医专家薛道五、穆少卿、侯宗濂、张锡华、叶瑞禾、高智怡、于明江、王庆林、张时等均在这里为西安医学事业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计划生育工作50年代开始宣传教育,60年代推广使用避孕工具,70年代层层设立专门机构,全面加强管理。1979年在全市率先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80年代在全区开展人口理论教育,从而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1974~1983年连续十年保持在5‰左右。1986年、1991年、1992年,新城区荣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