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市区
新城区境既古老又年轻,它是西安的一部分,具有古城的历史风貌;又是古城中新的开发区,具有新市区的时代特色。
辛亥革命时,区境内的“满城”,毁于兵火,几成废墟,荒芜空旷,人烟稀少。民国元年(1912年)9月,陕西都督府下令拆除“满城”西、南两面城墙,同时,将“满城”南部官地327.5亩划归西安红十字会医院建院(今西安中医医院及尚德路至炭市街地段)。民国5年(1916年),又将“满城”东南部官地41亩划归英华医院(今第四医院)。从此,翻开重新开发区境的序幕。民国10年(1921年),冯玉祥拨款1万元资助张子宜在今东二路至东四路之间创办西安孤儿教养院(后更名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民国16年(1927年)2月,国民联军驻陕总部在皇城东北面,将150亩空地开辟为革命公园,营建两大墓穴,安葬“围城”期间死难的军民2743人,并建革命亭,以资纪念。7月,陕西省政府迁入皇城后,在东、西、南门外分别开辟了东新街、西新街、南新街。翌年又拓修北新街。
民国17年(1928年),西安市政府正式将原“满城”地域划为新市区,规划道路,标卖荒地,进行开发。是年秋,开拓修筑了尚德路、尚仁路(今解放路)、尚俭路、尚勤路4条道路,修建了民乐园。民国18年(1929年),开辟了以“崇”字起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条道路(今东、西1~8路)。这样,就将新市区建成为各大约50亩大小的30多个街坊。民国19年(1930年),西安市政府正式设立新市区管理处,负责新市区的建设和管理。民国23年(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在尚仁路北端凿通城墙,开辟了中正门(今解放门)。民国25年(1936年),在尚平路两侧及北新街陆续建成一德庄、二华庄、三秦庄、四皓庄、五福庄、六谷庄、七贤庄、八仙庄;在北大街中段东侧建成通济南坊、中坊、北坊,成为当时西安城内最整齐、最美观的居民住宅,与城内广大地区、铁路两侧低洼阴暗、杂乱脏臭的棚户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三、四十年代,沿尚仁路一线建成民乐园市场、民生市场、国民市场、游艺市场,在案板街建成平安市场。至此,区境城内部分的建设格局基本形成。此谓第一次开发。
新城区境的第二次开发在建国后的50年代,重点在城外部分。当时区境东郊是广阔的农村。为配合大规模经济建设,1954年,辟修了长6720米的长乐路,它西连东、西五路、莲湖路,是贯穿西安的通衢大道。1955年又开拓横贯南北,长5261米的万寿路以及与之相平行的幸福路。原设计两路为上下行线,中间为花园,总宽200米。接着修建了咸宁路、长缨路、华清路、金花路、韩森路、太华路等18条干道。这些道路整齐宽阔,保持了唐长安城东西南北笔直、均衡对称、棋盘式布局的特点,基本上形成了境内道路网络骨架。与此同时,一批工人新村、居民住宅拔地而起。北郊建成生产村、华峰新村、铁一、二、三、四村及铁东、西、北村等,这些村庄因在大明宫文物保护区内,故均为平房。在东郊则建成由楼房群组成的20个街坊,这些街坊占地大的六七万平方米,小的两三万平方米。总之,经过两个时代,两次开发,特别是建国后的大规模开发,形成了今日新城区的格局,奠定了新城区迈向现代化城市的基础。
国防工业重地
民国初年,西安仍以手工业作坊为主,近代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30年代,由于日军侵略,国土沦陷,国事日艰,西安成为大后方经济发展战略重镇,出现了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机遇。新城区境由于地处新市区,土地空旷;火车站坐落境内,交通便利;集聚众多难民,劳动力充裕。于是成为许多内迁企业、新建企业理想的落脚点。民国18年(1929年),宋哲元创建陕西汽车修理厂(今3404厂),是陕西第一家机器制造厂。民国24年(1935年),石家庄大兴纱厂将部分设备迁来西安,建立大华纺织厂,拥有纱锭2.5万枚、布机820台,是陕西第一家、也是最大的现代机器纺织厂。民国25年(1936年),建成西京发电厂,为西安首家官办发电厂。民国26年(1937年),韩威西、薛道五等集资创建了西北化学制药厂,是陕西第一家化学制药厂。在此期间,西安最早的机器制面粉厂——华峰面粉厂、最早的卷烟工业——秦丰烟草股份公司、最早的机器制纸业——西北机器造纸股份有限公司相继在境内建成。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区境有近代工业84家,职工万余人。其中,百人以上的工厂有15家,职工6000余人。分布在以铁路为轴线的南北两侧,使之成为西安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抗日战争结束后,区境民族工业曾有短暂发展,但因国民党反共内战爆发,通货恶性膨胀,经营困难。解放前夕,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建国以后,区境近代工业的发展迈进了崭新的阶段。50年代,西安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在区境布点的即有6项。华山机械制造厂、秦川机械厂、黄河机器制造厂、东方机械厂、昆仑机械厂和西北光学仪器厂在东郊韩森寨崛起,区境成为国家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同时,省金属结构厂(今建筑机械厂)、省建筑木材厂、陕西钢厂、市人民搪瓷厂、西安黄河棉织厂等一批工厂亦相继建成。至1993年,区境共有工业企业439个(其中:部属11个、省属11个,市属56个),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机械、军工为主体,包括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医药、光学仪器、通讯设备等多种门类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三个新兴工业区。一是以韩森寨为中心的国防工业区。除6大军工企业外,尚有陕西钢厂、陕西汽车总厂、西安微波设备厂坐落其间,以及众多中、小工厂,计114个,职工8.1万余人。二是以胡家庙为中心,省属工业为骨干的建筑机械、机电工业区。计41个工厂,职工2.6万余人。该工业区内,1985年又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制药企业杨森制药公司。三是以八府庄为中心的市、区属中小型工厂为主的工业区。计44个工厂,职工2.2万余人。
商贸兴旺发达
20世纪初期,西安商业中心在南院门、西大街一带。新城区境地处“满城”,商业十分落后。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火车站坐落境内,现代工业兴起,人口骤增,带动了商业的发展。经过30~40年代兴起,50年代发展,80年代繁荣,到90年代形成以火车站为中心、解放路为轴线、东西五路、长乐路为两翼的商业网络,使新城区成为繁华的商业区,有力地促进了西安商业中心东移。
区境商业的发展,由于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发展轨迹,呈鲜明的个性特色:
起点高、名特商店多。民国24年(1935年),建成的西京招待所,中西合璧,庄雅有致,同南京首都饭庄、南昌洪都招待所鼎足齐名,列为中国旅行社的三大招待所,是西北惟一的特级旅店。“西安事变”中,随从蒋介石的陈诚、朱绍良、蒋鼎文等20多名军政大员曾在这里被扣押。著名国际友人史沫特莱,当日正好住在招待所,立即向国外作了报道。西藏和平解放后,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首次进京过陕,也下榻于此。民国25年(1936年),山东人焦藩东创建的珍珠泉浴池,建筑呈“日”字形,通风采光科学合理,设计布局别具一格,装修用具典雅华丽,当时属全国一流水平,成为社会名流的出入之处。“明河银汉间水清似镜,星阙琼楼内过往皆仙”,反映了它当年的风采。中国银行大楼是西安第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北京饭店、正大豫饭庄、上海大丰酱园都名噪一时。建国后50年代,解放路商业更加蓬勃发展。陕西第一座国营零售商业大楼——解放百货大楼雄居北端;全国十大百货商店之一的民生百货大楼在中部崛起;西安惟一的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在南段耸立。首创饺子宴的解放饺子馆,以仿唐菜闻名的曲江春酒家,著名的八姐妹旅社……分布在道路两侧,解放路成为与东大街齐名的西安最繁华的商业街。与此同时,配合工业建设,在东郊兴建了韩森寨商场、胡家庙商场、咸宁商场、长乐百货商店、长乐商场等5个大型综合性商场,与解放路商业街互相辉映,形成了今日区境商业网络的骨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