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独立的个体手工业,主要集中在县城和集镇,多为匠铺与小型作坊。流动的个体手工业者,则分散于农村,农时务农,农闲从事手工业生产,赶集上会销售产品,或流动于乡间,上门服务,只赚加工费。手工业匠铺、作坊,以县城、尧头镇为多。据民国《澄城附志》记载,民国年代,县城匠铺、作坊有13个行业30余家。其中规模最大的为铁器翻砂业和棉毛织业。铁器翻砂业先后开设的炉院有4家。民国13年(1924),河南禹县人郭宝善,由朝邑迁入本县县城,于西关城隍庙戏楼西侧,租赁房院开设炉院。郭是技工,带两名学徒,自收废生铁,半月开一次炉,开炉临时雇请零工14人,分两班拉风箱鼓风化铁。是年,县内及白水、合阳、大荔等邻县,尚无翻砂铸铁炉院,多来进购铸铁产品,生产经营兴旺。两年后,技工、学徒增加为6人。五六年后技工增加到10人,徒工增加到20人,3天开一次炉。民国30年(1941),县城绅士赵乔五、呼延庆和大荔县城马家巷一绅士投资入股,扩大生产经营。同年,于大荔县城马家巷和义井开设两处分号,郭为总技师,往来三地指导安排生产。产品有铁车轮、铧、壁斗、锅、灯、水闸门及香炉、钟罄、铁旗杆、铁仙鹤祭器等,共五六十种。民国34年(1945),郭宝善病故,炉院由其他技工继续经营直至解放。民国15年(1926)光禄人汪顺乾投资,雇用西关炉院退号技工,并收徒工10余人,于县西河开炉院。另有西关炉院学艺出师的习同庆、韩永才,分别在县西河开设炉院。建国后,手工业合作化,4家炉院,并入城关铁木业社,后并入县农业机械厂,转为全民企业。汪顺乾为手工业资本家,资产折价归厂,领取定息至1966年。
棉毛织业作坊 西关西长街路彦堂,于民国13年(1924)创办织栽绒、做毛毡兼染布作坊,胞弟路根堂是织栽绒技工,雇用徒工7人。徒工先学纺毛线,后上机织栽绒,木制栽绒机3台,每台每月织栽绒褥子三四条。毡坊技工、学徒各1人,每天做毛毡一至两条。染布技工、学徒各1人。徒工学艺约定3年,作坊主管吃饭,不管穿衣,也不付工钱,每年年终回家,作坊主发给每个学徒12串麻钱,作为路费和备办年礼赠金。民国16年(1927)染布技工杨新成,串连徒工投白水高峻部当兵,作坊被拉跨而歇业。
面坊 民国中期至县城解放,先后有北关崔家槐院雷刚定、东门外杜家槐院赵长春、城内张家巷袁敬臣、东城巷张广林、府前街蓝玉田5家面坊。磨面用畜力拉石磨,脚踏罗,每家每天磨两套,每套磨麦6斗(每斗15公斤),兼加工蒸馍,供县城公务人员、保警团队士兵、学校师生和商民面粉和蒸馍。
其他匠铺、作坊 染坊4家。铜作铺两家。银作铺两家。锡作匠铺1家兼修自行车。专修自行车铺两家,铁匠铺3家,均为河南工匠。木匠铺两家。石印印刷铺1家。尚鞋铺1家,工匠为合阳人,雇徒工3人。张家巷油漆匠张录子,祖孙三辈传艺,特长桐油老漆,铁渣油工艺,兼作戏剧道具、头盔。河南人朱广聚民国5年(1916)迁来县城,初以收破烂为生,后学蒸笼手艺,游乡串巷,民国15年(1926)于县城 北街开笼铺,后兼压面,父子从业,雇学徒2人,主要为县城面坊掌罗底,做蒸笼,直至解放,为独家行业,生产经营兴旺。
尧头镇以矿产物为原料的手工业作坊,清时有烧硫黄、黑矾、陶瓷和砂器120余家。年烧硫黄、黑矾各约12吨,年产瓷器220多万件,砂器1万多件。陶瓷以尧头镇出产的坩土为原料,加工过程分浆泥、制坯、涂釉、锻烧四道工序。浆泥,先取坩土矿石,人工捣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牲口拉耙细耙,再加水沉淀。粗泥制瓮、盆等大件瓷器,细泥做碗碟、酒具等小件瓷器。制坯,工具有石质平轮和手工刮板。制瓮、盆大件,使用两盘轮子,两人操作,一人拨动动力轮旋转,一人挖泥制坯造型,3次成型。小件瓷器,则用1盘轮子,1人连拨带挖泥,1次成型。涂釉,釉子只有黑、白两 色。民国中期,引进蓝色釉子烧制蓝花碗碟。釉子系用石蓝(进口原料)、土碱、石碱、白药(产于富平)和坩土泥配制。1956年,组织起瓮业生产合作社,革新技术,采用100斤石蓝,2斤硼砂,10斤玻璃碎渣和当地出产的青石配制。烧成的瓷器,表面光滑,色泽洁白,有皱纹发光,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5%。坯子干后即装入瓷窑,大件套小件,以炉火烧成。砂器,以当地出产的带紫色坩土、乏炭(风化炭)、炉渣为原料,碾为细末,加水调和为泥,以炭火焙烧,呈蓝色取出捣碎, 杂以坩泥制坯。坯置炉上,加盖锻烧,待纯红时取出,投入炭末中,片刻即成砂器。建国前,尧头镇陶瓷作坊,普遍实行作坊主与雇工分货制。作坊主不付给工人货币工资,对半分产品。作坊主大都自销产品,垄断市场,常以低价收购工人分得的一半产品,形成对工人的双重剥削。建国后,个体手工业合作化,组织起瓷业生产合作社,以社为单位核算,自负盈亏,工人按件计工,除上缴国家税金,提留公共积累,收入全归个人,免除中间剥削。1962年,地方国营陶瓷厂成立,陶瓷、砂器手工业工人,升转为全民工。陶瓷、砂器是尧头镇传统的手工业产品。手工业技艺代代相传,个体户生产从未间断,视市场需求量应时生产。1985年,县文化馆民间工艺美术干部赵连金,于尧头镇组织陶瓷老技工,烧制一批带有唐宋风格式样的狮子罐,普蓝、铁锈两色陶瓷鱼盘,在北京举办的澄城县民间美术普查渭北拴马石艺术考察成果展览中展出,法国布兰背拉公司总经理和法拉耶背分公司经理参观后,十分欣赏,订货500件,经香港运入法国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