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邮传沿驿道运行,明嘉靖三十年(1551),有驿道5条,清乾隆九年(1744),裁柳池达合阳道,留东、西、南、北4条驿道,达朝邑、蒲城、同州(今大荔)、洛川。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澄城经交道、安乐、白其至大荔,为澄城经合阳、寺前达大荔。民国元年(1912)大澄邮路,自大荔经韦庄达澄城。民国17年(1928),军阀割据,邮路阻滞,邮差进县城,绕走他路。民国末年,县境内系一条环形邮路,自县城出发,沿途经镇基、石沟、尧头、王庄、冯原、刘家洼、赵庄到合阳县皇甫庄、防虏寨、甘井镇、合阳县城、王村返回县城,全长112.5公里,每3天1班。另有白水达澄城,间日步班邮路1条。
建国初,分南、北两条邮路。南路经醍醐、寺前、合阳马村,返回县城,全长35公里,每天1班。北路经柏社、马店、罗家洼、赵庄、刘家洼、冯原、关家桥、西社、义合、尧头、石沟,返回县城,全长85公里,每两天1班。60年代,邮路延伸,邮运班期加快。1957年邮路总长775公里。1969年增为849.2公里。1978年全党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邮政通信量增加,邮路长度增至1479公里。此后,为提高经济效益,经过合理调整,至1987年有县内邮路7条,单程总长度187公里;农村设投递线路34条,单程总长度1129公里。西安经韦庄、交道、城关达合阳的邮运干线和西安经冯原达黄龙的邮运干线各1条。
古时,驿传靠人力徒步跋涉或乘马传递,从清乾隆到光绪年间,澄城各驿站共额定驿马10匹左右。民国年间,邮件多由力夫肩挑。
建国后,邮运工具逐步改进。到1955年邮运、投递全部使用自行车。1958年由关中汽车运输公司客运班车代运邮件。1965年起,韦庄、交道、县城、冯原的邮件,由西安邮政车逐日运送。1966年,县境主要邮路使用摩托车邮运。1986年,有邮运汽车1辆,摩托车3辆,自行车44辆。1987年,机动车邮路总长97公里,自行车投递路线34条,总长1197公里,其中有12条、571公里由私人承包。全县18个乡(镇),261个行政村,1484个村民小组全部通邮。较偏僻的25个行政村和58个村民小组,两天通邮1次。14个乡(镇),35个行政村可以看到当天省报。
古代邮驿,专为官府传递公文,不为百姓传递信件。民国时期,邮政网点少,民间多靠捎书带信传递信息。
建国后,为城乡人民交流信息,提供了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通邮条件,并开办了机要通信业务。1986年邮政业务量各项指标较1949年都大幅度增长。其中收寄函件增长40.7倍,收寄包裹增长17.9倍,开发汇票增长15.9倍,订销报纸期发数增长94.3倍。是年,邮政收入达到20.09万元,比1983年增长35%。1987年商品经济发展,横向联系扩大,农村专业户与城市个体户增多,科技情报、商品与市场信息传递急剧增加,邮政业务量上升。同1986年相比,收寄函件增长26.74%,达到1109875件;订销报纸累计数增长1.73%,达到7066222份;订销杂志累计数增长21.7%,达到470517份;邮政收入达到23.38万元,增长16.38%,集邮收入12412元,邮政储蓄收入6226元。1989年,邮政收入40.22万元,集邮收入2.24万元,邮政储蓄收入3.55万元,比1987年分别增长72%、80.47%和4.7倍。
邮政通信主要质量指标,相应提高。自1979年至1989年连续11年,总包邮件延误差错率、机要文件延误差错率、失密丢损率、给据邮件损失率均保持为0。惟给据邮件延误差错率和订销报刊延误差错率徘徊在万分之0.056到0.34之间。收寄邮件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