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澄城县志》载,嘉靖三十年(1551),从事商品经营的户数,约占总农户的3.7‰。清末每千人有商号4.5个。民国15年(1926)前,连年兵荒,匪患丛生,商号倒闭过半,幸存者以经营京货与山货为主。
建国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商业企业,几经增减变化,总的趋势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增加。1956年基本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商业在全行业中的比重,由1954年的1.04%,上升到29.4%,私营商业由89.98%,下降为11.76 %,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供销合作社商业为助手,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业体系。1958年“大跃进”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部分合作商店(组),过渡为国营商业,多数个体商贩转向工农业生产,供销合作社商业也改变了集体所有制性质,形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商品流通渠道单一的局面。60年代初,恢复了合作商店(组) 的组织形式与供销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
“文化大革命”中,供销合作社商业再次并入国营商业,私营商业被当作“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而铲除,商品流通渠道,上下左右脱节,供需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的改革不断深化,私营商业得到发展。1986年,“经商热”波及本县,到1987年底,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达到3865个,相当于1958年的14倍。其中,国营商业企业150个,供销合作社商业企业284个,集体商业企业99个,个体有证商业2172个,饮食业727户,服务业433户,平均每千人中,有各类商业网点10.8个,同1958年相比,国营商业企业增长87.5%,个体商业增长104倍,分别占全县商业机构总数3.88%与86.2%。全县从商人员由1981年的2236人,上升到6965人,增长2.1倍。1988年,出现办“公司热”,至1989年8月,各类公司增加到115个,经过清理整顿,撤销、取缔45个公司。同时注销1642户个体商业户营业执照。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商业机构与企业2785个,较1987年减少1080个,从商人员增加746人。
商品纯购进和纯销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增有减,总之呈上升趋势。1952年纯购、销总额分别为308万元与412万元,1957年上升为369.9万元与629.6万元。1959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大购大销,购进猛增到1109万元,比1957年增长2倍,销售923万元,只增长46.6%。1962年纠正大购大销的错误做法,购进下降为324万元,销售达到860万元。此后几年,购进回升到600万元,销售稳定在800万元左右。“文化大革命”中,1971年购进最低为391.7万元,1974年最高增长为1024万元,1975年又下降为616.3万元,销售额浮动在1500万元到2700万元左右。1978年以后,购销额大幅度增长,到1987年分别增长到5078万元与8159万元,同1977年相比,分别增长2.1倍和1.2倍。由于商品供应偏紧,物价上涨,至1988年,市场上相继出现抢购家用电器、火柴、食盐、洗衣粉等商品的风潮。全年购进上升为8366万元,比上年增加64.75%。销售突破亿元,达到10271万元,比上年增加25.89%。1989年初,棉布、毛毯销售走俏之后,市场销售渐趋疲软,购进、销售幅度下降。全年购进8423万元,销售11621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0.68%与13.14%。商品零售额由1961年的794.1万元,上升到1964年的1008.4万元,1979年的6487.5万元和1985年的8344万元。1987年突破亿元,达到105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8%。1989年,商品零售额14699万元,比1988年增长13.65%。其中消费品零售额11868万元,比1988年增长13.4% ,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2831万元,比1988年增长14.7%,吃、穿、用商品消费分别上升15.1%、18.6%、14%,燃料消费下降11.7%。消费结构有了明显变化,一些高档、新型和优质名牌产品普遍增销。国营商业和个体商业的商品零售额,分别由1954年的32.54万元与128.15万元,上升为1986年的3816万元与1141万元,1987年的3945万元与1318万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3.38%与15.5%。1988年分别增长为5257万元与1440万元,1989年分别为6166万元与1479万元,比1988年增长17.3%与2.7%。相互比例由1954年的1比3.9,变为1986年的3.3比1和1987年的2.99比1,1989年为4.16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