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贸易
明时,集市交易商品主要为粮、棉、酒、醋、油之类的农副产品。清末,煤炭、 硫黄、黑矾、砂器、瓷器、六畜上市,交易日渐增多,京货(百货布匹)、山货(杂货)等,成为大宗交易品种。
民国年间,实行奖农劝商,促进了商品生产与交易。据民国《澄城附志》载,销于大荔、朝邑、合阳的粮食、棉花、煤炭占年销量大半。土红、土布畅销于唷?今富县、洛川)。澄城远志等药材,远销于郑州。民国23年(1934)调查,年外销小麦4万余石,棉花270余吨,远志2500公斤,枣仁500公斤,柴胡1500公斤,煤炭1.6万吨。当地所需的工业品,由西安、宝鸡、朝邑等地购入。山货、木材、牲畜多由洛川输入。集市贸易以县城和寺前为盛。县南以棉花、土布为大宗;县北以粮食、木材、山货居多。逢集上会人数,县城一般在千人以上,多至二三千人,乡(镇)集市千人左右。县城每集粮食成交额约7.5万公斤到10万公斤。关家桥集会日,上市粮食4.5万公斤,食盐5000公斤。
建国后,建立国营商业。从1954年起控制80%商品的批发业务,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基本上由国营商业渠道,按计划调拨,批发给供销合作社商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和个体商户零售。
1958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商品生产不佳,品种减少, 网点减少,集市贸易随意关闭,供需矛盾紧张。
1979年以来,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集市贸易开放,改变了过去只允许三类物资上市交易和只许供销合作社与个体商贩从国营商业三级站进货的规定,集市交易品种增加,购销渠道四通八达,输入本县市场的工业品、粮食和土特产品日渐增加。应市商品,既有传统商品,又有时兴的花色品种,既有高、中档工业品,又有当地土特产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瓜果、蔬菜、烟、酒、糖、药材、家畜、家禽、纺织、针织、百货、五金、交电、化工、建材以及工艺美术品等。集会规模日益扩大,县城每集会日上会人数约3万人,物资交流会期多达八九万人。冯原、尧头、韦庄、寺前等乡会会日也有万人左右。
集市贸易成交额和商品零售额大幅度增长,1987年分别达到2565万元和10596万元,1989年上升为3490万元和14699万元,同1962年相比,分别增长16.96倍和13.8倍,比1979年分别增长10.3倍和1.27倍。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