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世祖至元七年(1270)
三水县并入淳化县,隶属巩昌路邠州。
至元九年(1272)
世祖忽必烈推行驱奴制,限制掠良为奴,并鼓励开垦荒田,发展生产。于京兆附近州县安插大批南驱、放良归顺户,本境居民增加近一倍。
成宗大德八年(1304)
泾河暴涨,关中堰毁渠堵,本县沿岸地区损失惨重。
泰安帝泰定二年(1325)
七月,暴雨泾河泛涨。
泰定二年至文宗天历二年(41325~1329)
连续五年干旱,本境饿死、绝户者甚众。
明
太祖洪武二年(1369)
朱元璋副将冯胜攻入关中,淳化县归明。
英宗正统九年(1444)
境内数月不雨,麦禾皆死。次年春,缺粮,人口流失、死亡严重。
正统十一年(1446)
本境粮食丰收,为数十年所未有。外流者多返家复业。
宪宗成化九年(1473)
冬冷甚,泾河冰冻5尺,马车可行。冰层间有青红黄黑四色杂砂。
成化十三年(1477)
淳化、三水分置,淳化仍属邠州。
成化二十一年(1485)
全省大旱,赤地千里。本境百姓死亡、逃走者十有八九,井邑空虚,尸骸枕藉。
成化二十二年(1486)
连续3年5料无雨,老鼠遍地,斗米万钱,死尸载道。
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
一月十九日,朝邑发生7级地震,东至河南洛宁,西至甘肃静宁州均受到波及。本境遭受严重破坏。
世宗嘉靖九年(1530)
知县马崇增筑城垣。
嘉靖二十五年(1546)
八月,鞑靼族俺答率兵3万余,由庆阳攻入本境及泾阳、三原一带,掠大量人畜而去。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华州发生8级大地震,昼夜余震20余次,六日乃止。余波致本境破坏严重。
嘉靖三十七年(1558)
闰七月,天降大雨、冰雹。
嘉靖四十三年(1564)
知县张介设城门垛楼。
穆宗隆庆四年(1570)
四月,罗廷绣纂修的《淳化志》问世。
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
知县欧阳煖创建文昌阁。
万历四十一年(1613)
泾河暴涨,水位高达数丈,冲毁沿岸田地庄稼,人畜伤亡甚多。
万历四十四年(1616)
六月,大雨,境内诸河暴涨,沿岸田地被毁,人畜伤亡甚重。
万历四十六年(1618)
北虏入侵,常社镇城内百姓迁居今固贤乡下常社村。
熹宗天启七年(1627)
饥民揭竿而起,明末农民起义相继爆发。是年,参政洪承畴合兵万余,在泾阳等地围剿固原义兵,逼其败退进入本境。
思宗崇祯八年(1635)
知县赵之琴增修城垣。
崇祯十年(1637)
正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渭北诸县。次年二月败退商洛山中。十六年(1643)十月,破潼关西进,于渭南歼孙传庭所率明军。西安、咸阳及渭北各县复为义军占领。
崇祯十三年(1640)
六~八月,每晨出现天红如赭的奇异现象。
崇祯末年
知县孟学礼设敌台于城垣西南角。
清
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
初年,在大唐山(今爷台山)委官设兵,安营筑堡。
顺治五年(1648)
夏季无雨,冬季无雪。
知县赵宾修城楼。
圣祖康熙元年(1662)
咸阳各州县大雨40余日,平地水深数尺,泾、渭、洛诸水俱涨,漂没人畜无计。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关中旱、蝗灾极甚。泾阳、三原、淳化、礼泉、兴平、武功诸县饿殍遍野。
康熙三十年(1691)
夏秋关中大旱。蝗虫蔽天,树叶、杂草几被吃光。继有流疫,民死大半。朝廷拨银赈灾。
康熙三十八年(1699)
冬,知县张如锦捐俸银创立县义学(址设四公祠,今县城正街),延请明经学家刘大烈为师。
康熙三十九年(1700)
十月,知县事张如锦捐俸薪补筑城垣130余丈,三门修葺一新。
康熙四十年(1701)
张如锦纂修的《淳化县志》出版。
张如锦重建县南20里之石桥(今石桥村东)。
高宗乾隆五年(1740)
在泾阳知县康秉刚主持下,修复冶峪口(今泾阳县口镇)至淳化的道路。始通泾、渭之舟。
乾隆十三年(1748)
是年至十五年(1750),陕西大部连旱三年,民大饥,耕牛多被食之。
乾隆二十八年(1763)
知县吴国栋重修城垣一座,周4里1分20步2尺,其西城依塬修筑,无城门,周围长748丈2尺。
乾隆四十八年(1783)
由著名方志学家洪亮吉(江苏阳湖人)纂,知县万廷树主修的《淳化县志》出版,迄今为陕西名志之一。
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
十一月,渭北各县大雪,积三尺。树枝坏,竹尽折。
文宗咸丰三年(1853)
县设差徭局,分兵差和流差两种,按地丁加派征收。
十月,因军务告急,国库空虚,官府下令预征一年钱粮。
咸丰四年(1854)
各县实行盐课归地丁成案办理。每地丁银一两摊征盐课0.0992两。1月,陕西始征厘金。至十年(1860),始征中药厘金。每百斤征收税银20两,专济京饷。另加收耗银3两。
咸丰十年(1860)
五月二十六日起,西北方见彗星,延续40余日。
穆宗同治元年(1862)
夏,关中大旱。
知县唐正恩以砖坚葺城身。
同治二年(1863)
清军驻守县境北部,以防回民起义军袭击。
同治六年(1867)
回民军数千人到达三水、淳化、泾阳、三原等县。次年四月,冲破清军围剿,退回陇东。六月,赵元六率回民起义军2万余人,攻黄陵后,经三水、耀州、淳化,退回甘肃省正宁。
同治八年(1869)
六月,甘肃大旱,平凉、固原、庆阳、泾川一带灾民大量流人本境。知县夏与贤资送灾民6000余人于泾阳县永乐店安置。
同治九年(1870)
捻军郭金玉部经本境渡泾河入礼泉县,配合回民起义军作战。
德宗光绪十年(1884)
扩充巡兵,以加强警务。县城及方里、通润镇三处设巡兵14名。由城镇殷实商户按月分等筹资、供粮。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光绪初,旱魃为虐,致常平、义仓颗粒罄尽。为备赈济,相继捐集麦谷逾万石。然仓绅贪官相互勾结,至是年已盗窃十之八九,邑民怨沸。贡生武启庠具状控告县主徐锡
。徐后以“贪赃枉法,任性虐民”罪罢职。
光绪二十六年(1900)
陕西大旱,淳邑年无收。至三十年(1904),荒芜田地3.37万亩。民饿死逃散者甚众。武启庠等赴省请赈。省筹赈局发银赈济。
光绪二十八年(1902)
为付“辛丑”赔款,本县赋税增加三项:(1)“赔款差徭”,每两地丁征银加4钱;(2)“盐斤加价”,规定每斤加4文钱,实际盐价每斤由15~16文涨至70文;(3)“烟酒糖加厘”,烟酒厘金加倍,糖由二成加至八成。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本县设立劝学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云阳书院改立高等小学堂(今城关小学)。
宣统帝宣统三年(1911)
十一月二日,三水哥老会首领罗天兴率200余人,在通深沟(今润镇)编为“徐子营”,进行军事操练。是日,一举攻破本县县城,夺取政权,成立国民革命临时县政府。
是年,县城始设驿站。
淳化至三原始行通邮。
中华民国
民国3年(1914)
本县改县立高等小学堂为公立高等小学校(今城关小学址)。
5年(1916)
1月 陕西一批同盟会员在西安秘密集会,拟定反袁(世凯)计划,发动驱逐陆建章的武装起义。本县人吴鹏(字鲲化)等18人参加了会议。3月,讨袁事泄,吴鹏等18人被捕遇害。世称反袁“十八烈士”。
8年(1919)
12月5日 于鹤九(方里人)捐资创立方里模范高小。先日,在于倡导下,全县小学运动会在方里镇举行,与会者达400余人。
10年(1921)
1月17日 胡景翼(陕西靖国军右翼军总司令)查抄三原靖国军总司令部,于右任风雪中走避淳化。23日,于应杨虎城邀请赴武功,由房东于鸣岗专程护送离境。
16年(1927)
3月 淳化县西区农民协会在润镇药王洞成立。
7月 中共第一高小特别(以下简称一高)支部成立,是为本县第一个中共组织。
是月 反基督教的“‘非基’运动事件”发生。
17年(1928)
2月 县长魏江枫指令密捕中共地下党员王炳南,李仲仁掩护其出走。后李被捕,经一高师生请愿,地方保释,是日下午被释放。
3月 姜建平受中共三原县委委派到本县恢复党建工作。是月,中共淳化区委员会成立。
5月9日 声势浩大的淳化“交农起义”爆发。11日占领县城。是月淳化区委被迫停止活动。
6月19日 淳化县苏维埃政府在润镇宣布成立。
是月30日 县城失守。“交农起义”失败。率部前来支援起义的田望秀(富平人)撤退中牺牲。苏维埃政府主席、起义总指挥赵新三(北城堡赵家村人)被捕就义。
18年(1929)
3月12日 县政府在中山堂举行第一个植树节典礼。
7月 中共白庙、薛家村支部成立。是为本县第一个农村党组织。
17~18年(1928~1929)
连续两年大旱,冬逢大雪奇寒,又有蝗灾、疾疫,田禾尽毁,四料绝收,树皮草根食尽,百姓卖儿鬻女,四散逃离。
19年(1930)
地价猛跌,本境旱田每亩5~8角,水田每亩不过10元。是年灾情稍缓,地价上涨。旱田每亩3~4元,水田每亩40~50元。然土地大量集中于富户手中。
20年(1931)
4月 本县设立雨量站。
5月 县长温伟重印乾隆《淳化县志》,增制淳化县全图,附行政编制、户口、田赋表。
21年(1932)
2月14日 刘志丹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26军并陕甘游击队进入本境,开展游击战争。
13日 陕甘游击队与国民党何高候部在安子哇朱沙河山梁遭遇,展开激战。
秋 方里、润镇、县城三个完小和部分国民小学于县城举行秋季运动会。境内霍乱(时称虎列拉)流行甚剧。患者上吐下泻,即刻脱水,两眼下陷而丧命。仅城南枣坪村即死亡8人,白家村亦有绝户者。
22年(1933)
3月 北部马家山、蒋家山、中嘴、桃渠塬一带始建村会长(村政权)组织,打土豪,分田地。
是月 本县第一支由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淳化游击队于白庙村成立。4月,编为陕甘边游击第十一支队。
6月26日,红26军于桃渠塬村击溃“清剿”的王学道民团,毙80余人,俘余众,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9月 陕甘游击十二支队于中嘴村成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