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十二年(前350),“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云阳为关中41县之一,县下设乡,乡下为亭,开本境置县之端。县治在今城前头村北,凉武帝村东(即甘泉宫,秦称林光宫)。 秦(前221年)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划首都咸阳的京畿之地为内史,辖56县,云阳为其属。县治在今凉武帝村(古甘泉山南)。 西汉(前206~公元25)初年,本县仍属内史。景帝二年(前155)为左内史辖。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属左冯翊。昭帝始元二年(前85)秋七月,汉昭帝追尊其母勾弋夫人(武帝妃)为皇太后,起云陵,更葬之。于其地置云陵县,辖今县地东北部,县治在今铁王乡故城村。平帝元始四年(4)撤云陵县,其地并入云阳县,属左冯翊。 新(9~23)王莽时,“分三辅为六尉郡”,仍为云阳县。属列尉郡。 东汉(25~220)光武帝时,恢复三辅,本县属左冯翊。 三国(220~265)时,罢云阳县设抚夷护军,改属雍州。 西晋(265~316)时,撤抚夷护军,并入池阳县,改属雍州扶风国。 前秦(351)~后秦(417)时,本县东南部属三原护军;西北部属抚夷护军。 北魏(386~534)初,县境西北部仍为抚夷护军,东南部为三原护军。北魏神三年(430)撤销抚夷护军,改属雍州北地郡。太和十一年(487)设立云阳县,辖原抚夷护军地,属雍州北地郡,县治迁长街村(今泾阳县口镇南);东南部归三原县,属建忠郡。 西魏(535~556)时,其辖境与归属未变。 北周(557~581)明帝时,云阳县改属云阳郡;东南部属华池县,归冯翊郡。 隋(581~618)时,云阳县治在今泾阳县云阳镇故水冲城一带。开皇三年(583)撤云阳郡,改属宜州。大业二年(606)改属雍州。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本县改属京兆郡。 唐武德元年(618),分云阳县北部置石门县。武德三年(620),于石门县置泉州,领石门,温秀2县;云阳县治迁水衡城(今泾阳县云阳镇)。贞观元年(627)废泉州,改石门为云阳县,改云阳县为池阳县,并属雍州。贞观八年(634)撤云阳,改池阳复为云阳。武周天授二年(691)七月,于境内置鼎州,领云阳、礼泉、泾阳、三原4县。久视元年(700)八月,撤鼎州,本县复属雍州。 五代(907~960)后梁时,本县属大安府。后唐同光元年(923),改属耀州。此后至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云阳县地及其隶属未变。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分云阳县北部的金龟、平泉、古鼎3乡及山后的甘延、温丰、威远3乡,于梨园镇(今县治所在地)置淳化县,以年号而名,属耀州。宣和元年(1119)改属邠州。 金皇统元年(1141),本县属金国地,隶庆原路邠州。 元至元七年(1270),三水并入本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巩昌路邠州辖。 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本县改隶西安府邠州。成化十三年(1477),淳化、三水分置,淳化仍属邠州。 清顺治元年(1644),本县直隶陕西布政使司。雍正三年(1725)改属邠州直隶州。 民国初(1911~1912),本县属秦陇复汉军政府和中华民国秦省军政府;民国2年(1913)属陕西道;民国3年(1914)属关中道;22年(1933)直属陕西省;25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33年(1944)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36年(1947)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38年(1949)3月改属邠州府,后属邠州专员公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本县北部属陕甘宁边区。1933年4月~1934年2月,本县北部苏区,属陕甘边区照金根据地;1934年2月~1935年10月,分东西2区,西区谓赤水(既体现红色政权之意,又含三水部分境域而名),东区称淳耀(是为淳化、耀县两县地之合而名)。隶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 赤水县。1935年11月,赤水区改建为赤水县,隶关中特区辖。县政府初设十里塬乡马家山村,次年移卜家乡蒋家山村,1937年2月移北城堡乡王家村,旋迁今旬邑县马庄桥,1940年复移王家村、和家山村,1941年3月复移马家山。1936年3月后隶陕北省苏维埃政府。1937年9月,隶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中分区。1948年辖本县今卜家、润镇、十里塬、黄甫、北城堡、胡家庙和官庄大部地区,今旬邑县的土桥、南乡、清源、石门、丰泉、马庄、甘草坪等地。1949年2月,赤水县改为淳化县,县政府移今县城。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