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分区 本县地貌分区,按照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和组合规律,以及地貌形态成因的相似性和区间地貌形态成因的差异性,分为2个地貌区4个亚区。 一 北部山地丘陵区 该区包括黄花山、凤凰山、爷台山土石山地和黄土梁状丘陵、黄土梁塔状丘陵等地貌类型。其南界大致以1200米等高线为界。从行政区看,西起北城堡乡的上马山,向东经十里塬乡的何家山,到周山后折向东南至南村乡的雷家岭,以及爷台山的南北麓,面积11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9%。该区是全县地势最高的地方,但从北向南又依次降低,起伏变化大。泾河淳化段的支流均发源于北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侵蚀模数多在3000~6000吨/平方公里,沟壑密度5.55~5.81公里/平方公里,侵蚀沟密度多在4~5公里/平方公里。该区宜以林业为主,重点是发展和保护水源涵养林,并提高其功能,建立良性生态环境。 二 南部黄土高塬区 指全境除北部低山丘陵区以外的地方,面积866.5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1%。该区古地貌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舒展平缓,岩性有下古生界灰岩、中生界砂页岩及泥质砾岩等,其上覆盖第四系各期黄土。泾河及其支流与石川河的支流,在其历史发育过程中,把塬面切割成块状,沟壑的进一步发育,使高原变得支离破碎,塬、梁、沟、谷交错,正负地形相间。该区依地貌形态可分为: 梁塬沟壑亚区 该区位处中西部,东以冶峪河为界,至县城折向西南,在贤仓西南与南部山地丘陵相接,南界为泾河,面积410.36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塬区面积的47.4%。在泾河左岸几条平行南北走向支流的切割下,塬面呈条状,保持完整,立地条件最佳,利于光、热、水生产潜力的发挥,是粮食生产基地。每当暴雨来临,地表径流顺坡而下,汇集于胡同、道路、村庄,沿冲沟下泻,强烈蚕食、分割塬面,沟壑迅速扩大。所以在农业生产中,要切实发展林业,加强水保工程,达到固塬固沟的目的。 斜塬沟壑亚区 该区包括县境东部的固贤乡、方里乡、夕阳乡和石桥乡的43个自然村,面积161.49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塬的18.6%。该亚区塬面由西北、北和南向中部呈倾斜状,但中部较平缓。水土流失仍较严重,侵蚀模数达3000~4000吨/平方公里,沟壑密度为1.93公里/平方公里。塬面是农作区,沟坡宜发展林牧。虽然光、热条件较好,但不利于降水的储蓄,易产生地面径流,光、热、水组合不协调。应注意发展农田林网和水保工程,保塬固沟。 残塬沟壑亚区 该亚区包括残塬、阶地和滩地等地貌类型,分布铁王乡、秦河乡、南村乡、城关镇、大店和石桥乡的62个自然村,面积212.96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塬区面积的24.5%。塬面支离破碎,表面高低起伏,谷大沟深,水土流失比前一区更强一些,侵蚀模数3000~4000吨/平方公里,沟壑密度2.31公里/平方公里,沟壑面积占亚区总面积的40%,为全县最高。立地条件差,但与光、热、水的组合类型多,也有独特的潜力。 低山丘陵亚区 该区高差变化大,达200~500米,地形起伏剧烈,沟壑纵横,立地条件很差。该亚区面积最小,只有81.7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塬面积的9.4%。侵蚀模数不高,仅1000~2000吨/平方公里,但沟壑密度大,达5.81公里/平方公里,王家山一带的天然灌木林,水土流失很轻微。区内有较高平均温度,但降水量偏少,受立地条件影响,利用程度很差。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