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在云阳县金龟乡梨园镇分置淳化县,是为今治。左有高岭,右为深沟,依山为城,临水为池,以土筑城,屡圮屡修。
明万历年间,城垣长5里3分,高3丈5尺,上宽1丈、下宽2丈5尺,南、北、东三面有门,门各一楼,东门匾额谓“迎和”,南门称“阜民”,北门为“拱极”。嘉靖九年(1530),知县马崇增筑城垣。四十三年(1564),知县张介设垛楼。崇祯八年(1635),赵之琴增修城垣。末年(1644),知县孟学礼于西南角设敌台。
清顺治五年(1648),知县赵宾修城楼。康熙三十九年(1700)冬,知县张如锦捐俸补筑城垣130余丈,东西170步,南北1里260步,周4里170步,高2丈5尺,池深1尺,宽5丈,东、南、北三门修葺一新,匾额仍沿明称。南北以沟为隍,东以河为隍。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吴国栋详请动项,重修城垣,围长4里1分20步2尺,其西城依塬而筑,无城门,围长748丈2尺。同治元年(1862),为防回民起义军,知县唐正恩以砖坚葺城身,“称为完善”。
明代以后,先后筑有云宝馆、马神祠、马廊、书院、申饬法纪亭、钟楼、鼓楼、魁星楼、察院行署,还有戒石亭、常平仓、监狱、土地祠和大门东西“二碑亭”,南门外筑有演武亭、养济院,仪门内设旌善亭和申明亭。
民国期间,城垣无增修,其内无新筑,墙宇日毁,蒿刺遍生。亭、楼、仓祠尽圮。活动区域仅限于老城区。
建国初,唯有东、南局部残墙,县署衙门年久失修。1949年3月,县人民政府移住城内,中共淳化县委驻城内西北土崖(俗称北崖)窑洞办公。之后,县城建设逐步发展,布局一新,城区规模扩大。1994年4月,东城区开发工程开工修建。至1996年底,北至龙屋塬,南至大店区,东起冶峪河东岸,西至西山崖,城区面积达4.21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