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润镇
地处县境中心,为本县商贸大镇之一。面积47.5平方公里,东南距县城10公里。西汉末期已有集镇,迄今2000余年。初建镇于通深沟坡,后拓展至北老城。清同治年间,街镇房屋被焚后,移建于今西街与新城内。辖24个村委会,38个自然村。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商贾云集,物贸繁荣。曾建有山西,河南会馆。民国时有店铺10余家。建国后,集镇日趋繁华。1956年为其兴盛时期。各类店铺、作坊达90余家,时仅门面建筑物170余间,每逢三、六、九为集,月贸易额超过20多万,尤以牲口市规模为盛,集均上市牲口愈千头。
1996年底,全乡4216户,15678人,其中,农业人口14767人,非农业人口872人,耕地6.426万亩,服务半径15公里,服务总人口2.596万人。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已建成“丁”字形大街2条,有商业门店100余家。现有供销社、收购站、工商和农业银行营业所、邮电所、工商所、税务所、公安派出所、法庭、乡政府机关、中学、中心小学、地段医院、畜牧兽医站、鞋厂、理发、照像、食堂、文化站等企事业单位26个。街道南北7个行政村,共4192人,其中农业人口3753人,非农业人口439人,中学学生800人。1984年新建影剧院1座,占地8亩,砖混结构,前厅楼高两层,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960个座位,总投资34万元。
该镇塬面宽阔,地平路畅,三(原)-(正)宁公路东西横穿,润(镇)-卜(家)、车(坞)-甘(沟))公路贯通南北,交通便利。水电、交通、通讯联结成网,12个行政村用上了自来水,集镇及其大部分乡村用水得到保障,排水依势由北而南自流排放。沿街两侧栽植中槐,实现了绿化美化。
驻镇单位有县卫生学校、县教育电视台电视发射塔(润镇中学院内),电视覆盖率为100%。
二 方里
本县东部中心集镇。西距县城直线距离15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坡纵横,塬面起伏较大,南部沟壑纵横,塬面破碎。方里街原属作坊之地,成村后称坊里,后改称方里。清末民初发展为集贸镇,1949年6月划归本县(原属三原县辖)。现辖27个村委会,40个自然村。
明时,方里街西1.5公里处有大明寺,为无量佛庙。民国时,街道位于今址以东,关帝庙以北,为东西走向单条街。长约200米,有店铺50余家,瓦房百余间。时街道狭窄、坑洼不平,街西安塬村西沟有“秦庄巷”,建有大房及戏楼。民国30年(1941),国民党军拆除戏楼修筑碉堡,仅余正殿大房。建国初,被安塬、秦庄两村拆建为学校。
该镇服务半径15公里,服务人口3万余,总耕地4.842万亩,人均3.7亩。有县、乡、村、企事单位30个及方东、方西两个行政村,共2924人,其中农业人口2520人,非农业人口404人。
1975年始于方西西坳新建街道,商贸门点及乡政府驻地均迁至新街,有东西南北4条大街,油路通县城、固贤、夕阳及三原,交通方便。1983年,新建影剧院,建筑面积1388平方米,座位1064个。建成日供水800吨自来水厂1个,安装路灯12盏。电力电讯线路沿街布设,排水有部分砖砌暗管向南排放。
至1996年,全乡3781户,13892人,其中农业人口12967人。有10个行政村和机关单位用上了自来水。
三 铁王
位于县城北部。面积41.6平方公里,地形北高南低,北部沟梁纵横,起伏较大,南部塬面狭窄,起伏略小。街道位于本乡中部偏南。南距县城约14公里。汉代曾为云陵古县地,北距汉甘泉宫10公里,南距汉云陵约5公里,境内古墓葬密布,遗迹遍地,为本县文物大乡。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前,铁王集镇地为云陵县城北寨,修有10里长亭的接王殿。后宁夏湘洛河铁王村人迁居此地,取名铁王。后逐渐形成贸易集镇。
1932年本县北部建立革命游击区。1935年成立淳耀县,时编为铁王区,下辖7个乡。区政府先驻北塬村,后驻小池村,直至全县解放。现辖24个村委会,39个自然村。
铁王是一个以农副产品交易为特色的农村贸易集镇。商贸中心过去设在沟北,南、西两面临沟。从1954年始,向沟南广阔的平坦地迁移,形成2条宽敞的“T”字形新街道,南北长900米,东西长1100米,面积1平方公里。逢二、五、八为集,服务半径约10公里,服务地区有铁王、秦河、安子哇、南村等乡,服务总人口1.93万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