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地处秦岭腹地,属北亚热带气候区,由于山地阻隔,受季风和地形影响,具有光热资源不足,水分资源有余的特征。旱涝、连阴雨、冰雹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旱涝是境内主要灾害,成为粮食增产的限制因素。从年份上看,涝灾发生次数较多,旱灾次之。火地塘、旬阳坝、钢铁、新场一带多雨涝,江口、沙沟、沙洛一带多干旱。10年4遇的低温连阴雨常造成粮食减产。年年出现的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冲毁农田、房屋,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两年一遇的冰雹,使秋粮减产,间或出现风灾,刮断作物茎杆或使茎杆倒伏。
境内山高林密,田边地坎野草丛生,常因用火不慎,酿成山林火灾和其他火灾,不仅毁坏森林,有时造成人畜伤亡。
解放前历代当权者对人民痛痒漠不关心。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广大劳动人民基本上是听任自然摆布,自然灾害给人们的是饥饿、逃荒、死亡。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生活,大力发展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抗灾能力不断提高。一旦灾害发生,党和政府领导组织群众抗灾,将灾情控制在最低限度;灾后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妥善安置救济。
“温故知新,以史为鉴”,本县长期积累的防洪、防火救灾的经验和历史教训尤为珍贵。秋季防涝,冬季防火,万万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