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野生药材外,还有人工培植药材。1981年,本县引种西洋参成功,被国家科委列入首批“星火计划”项目。1990年以来,综合开发利用野生药材资源,兴办植化厂,提取天然药材的有效成分。1994年以来,药农依靠药材“开花”,乡镇企业在药材生产与加工上增收。
本县菌类资源天然分布广,极有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据调查,县境野生菌类主要有多孔菌、木耳、侧耳和银耳等12科21属300多种,食用菌生产潜力很大。1970年以来,科技部门广泛推广人工栽培技术,农村95%的农户都掌握香菇、黑木耳和银耳的人工培育技术,其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1984年,本县黑木耳产值占多种经营产值的1/3。1992年,香菇产值占多种经营产值的3/5。1994年,本县食用菌生产专业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3。1995年,全县香菇和黑木耳产量达412吨,其产品干制加工方法也较科学,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商品率达99%,行销上海、广州、新疆、西安和港澳地区,还外销俄罗斯、日本、新加坡诸国。1996年,本县食用菌生产规模效益明显,其产值占多种经营产值的1/2,占农业产值1/3。农民依靠食用菌生产致富,为本县土特产中拳头产品。
本县原始植被良好,为野生动物繁衍提供了极好条件。境内野生动物近千种,其中被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毛冠鹿、金钱豹、羚羊、青羊、鬣羚、豹猫、黑熊和大灵猫等。境内有禽类270多种,其中红腹角雉(寿鸡)、锦(金)鸡、白冠长尾雉(花鸡)、金雕、长耳鹄和大鸨等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境内有软体动物48种,节肢动物47种,鱼类25种,两栖动物12种,爬行动物22种,还有经济昆虫52种,蝴蝶58种,以紫胶虫、五倍子蚜和白蜡虫三大资源性特产昆虫最为著名,白蜡虫雄虫分泌白蜡,为重要的轻工原料。这些种类繁多的动物资源,为留坝县经济开发,蕴藏着极为巨大的潜力。
县境地质状况复杂,富集着众多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藏地49处,其中矿床11处、矿点29处、矿化点9处。金属类有铁、铜、镍、铬、砂金、白银、铅、锌、锰、铀等,其中以铁、铜、砂金和铅锌矿蕴藏量最大,开发价值高。现已开采、加工的有铁、铬和铅锌等矿。非金属类有煤、大理石、石英石、水晶石、镁质黏土、石墨、冰洲石、花岗石、辉绿石、石榴子石、石棉和滑石等,其中蕴藏量较大的有大理石、花岗石和煤炭等。1996年,雪花白大理石和蛇纹石(大花绿)板材加工企业已形成规模效益,年产值占工业产值1/3,成为全县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县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水流落差显著,水利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河流223条,年平均径流量12亿立方米,其中褒河水系年径流量11.3亿立方米,在本县流域面积达1758平方公里,利用水能发展小水电事业,前景可观。全县有草坡2.6万亩,是家畜家禽发展的经济资源。
留坝境内旅游景点较多,“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历史掌故发生在这里。1984年以来,旅游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尤栈道遗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构成了自然、人文和历史互为交融的独特景观,成为览胜避暑之地。1995年,留坝县加速开发旅游资源,以秀丽独特的山川风貌和丰富而崭新的旅游景点迎接各方游客。紫柏山为留坝县境最高峰,由石灰岩地质基岩造就的岩溶地貌,形成峰、崖、坦、洞合为一体的壮观峻秀特点;紫柏山麓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古栈道遗迹,有始建于汉代的闻名遐迩的张良庙,有亚热带植被,给紫柏山增添了迷人的风姿。特别是珍奇的植物活化石和天然药材,以及珍贵的动植物,使紫柏山更显清丽秀婉,幽深静穆,诗情画意浓郁,生机勃勃。古往今来,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在此避暑。紫柏山区如绿色王国,身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顿生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感慨。
紫柏山麓的汉张留侯祠(张良庙)历经多次整葺,中外游客不断增加。明清以来,庙宇屡经整修,已成为陕南最大的古建筑群。195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对此庙的修葺保护工作。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张良庙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7~1959年,连续拨款维护。“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坏,损失惨重。1971~1980年,陕西省、汉中地区和留坝县又拨款全面整修。1981年8月,遭受特大暴雨及洪水灾害,祠庙倒塌多处。中共中央、国务院赴汉中抗洪慰问团专程到张良庙视察,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整修。1984~199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逐年拨款,由留坝县人民政府全面整修。特别是1995年,陕西省省长程安东、中共汉中地委书记张保庆、中共留坝县委书记赵利章等领导亲临指导,整修三清殿、摩崖石刻碑文、匾额及楹联,改建川祖楼;整修方丈坟、铁佛洞;开辟观音峡、乌龙洞等景点,使紫柏山张良庙成为全国所有祭祀留侯祠庙中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风景旖旎的名胜古迹,成为陕西地方璀璨的古文化艺术明珠之一,成为研究秦汉社会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1996年,紫柏山张良庙已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又将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名胜区列入经济开发项目。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留坝县人民政府除对古建筑进行全面修葺保护外,又建成一批旅游设施,通往紫柏山的大桥、山门、石梯山路、盘山公路和张良庙宾馆等建筑物先后竣工。一个毫无雕凿之嫌,又以象形及特产而传世,具秦汉文化艺术的古建筑群,由轩榭楼台、廊亭桥馆点缀其间,融秀、朴、艳、淡、媚、雅、幽、奇等中国南北园林特色为一体,闪烁着巧夺天工的古胜迹,充分体现了留坝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规模宏大的紫柏山张良庙风景名胜区,集旅游、避暑、疗养、度假、狩猎等为一体,构成丰富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不断吸引了中外旅客,并通过招商引资,带动了316国道沿线商贸服务业的崛起,促进了张良庙手杖、西洋参和香菇等名特土产的开发,形成百里土特产条带的繁荣景象,推动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境内历史遗迹星罗棋布,栈道遗迹誉为“古栈道自然博物馆”。古栈道是人民对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创造性的开发利用。雄伟的秦岭山脉,把中国的南北横向切分,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人们南北交往的去路。数千年来,栈道沟通中国南北。褒斜栈道、连云栈道、陈仓古道等穿山越岭,贯通秦蜀,经过留坝境内的路段80%左右都建在峡谷和绝壁峭岩之上,其险阻之境况可以想象,尤褒斜栈道为官道大栈,且沿途五里一阁,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建筑造型多样。经考查,县境栈道遗迹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有孔雀台遗迹、武关驿栈道石孔;马道镇西沟口樊河铁索桥,为索桥建筑史上较早的古桥。褒斜栈道和连云栈道等穿境而过,使留坝成为沟通秦陇与蜀汉间及整个大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要塞和大动脉,在中国交通史上占着重要地位,有“前瞰三秦,后蔽两川,黄横以为蜀之股肱,杨洪以为蜀之咽喉”的论述;自古人称“北阻柴关,南临武曲,山蟠紫柏,水绕乌龙,控川陕之通衢,为梁洋之门户”。今日316国道等公路仍然沿用古栈道路线,本境仍未失秦蜀要冲之地位。
自古以来,留坝,这条三秦与蜀汉间的天然通道,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6),秦相范雎大规模修筑褒斜栈道。汉高祖元年(前206)八月,刘邦采纳韩信之策,出散关入秦地,逐鹿中原,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为巩固后方,刘邦在栈道咽喉之地屯兵,固守汉中北大门户。三国时期,本境域为蜀魏争夺的重要军事战略要地。诸葛亮由沔阳出兵伐魏,经陈仓古道,从本境复兴关经过,大将赵子龙屯兵赤崖,占领陈仓古道险关铁炉川。南宋时,留坝为抗金的前沿阵地。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曾长期驻兵武休关、画眉关,为保证军、马粮草,吴玠率领军士在安山驿、西江口等险关重地开辟军田,屯粮备战,练兵习武,武休关一战,给金兵以重创。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蒙古兵攻破武休关,遂入兴元府(汉中)。理宗端平三年(1236)秋,蒙古兵再次攻破武休关,败都统李显忠,直入兴元府,军民死者数万。清顺治五年(1648),吴三桂派兵驻本境长达10年之久。清代中叶,白莲教起义军、岐郿厢民起义军、太平天国起义军均在本境活动。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1933年(中华民国22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在留坝县青桥驿和东沟两次同国民党军队激战。1935年(民国24年),红25军在本县活动,播下革命的种子。1946年(民国35年)7月,王震将军率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在中原突围回延安途中,经过留坝,使留坝县人民经受革命的洗礼。民国36年(1947),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在秦岭设防,重兵压境。民国37年(1948),胡宗南部队在留坝实行白色恐怖,派重兵驻扎,以秦岭为屏障,据险扼守,堵截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阻止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遂在境内宝汉公路沿线设立岗卡,构筑工事,封锁公路,设置雷区,并在县城驻扎两个军;江口镇驻扎两个军。这一时期,对全县人民危害极大。1949年1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秦岭防线发起攻击,经过激战,突破秦岭防线,12月2日解放留坝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留坝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力建设,使本县面貌发生巨大变化。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全县人民在各级党政领导下,勇于创新,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物质及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90年代初,本县工农业发展较快。199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24亿元,财政收入17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